“依寧某看,咱們三教不如做一個約定——既然現在彼此生了齷齪,就先將天下三分,劃為我三教地盤,然后再分開行動。
一年之后,若是我們三教為天下勢力前三,則繼續各行各的。若不然,則三教再次聯手,將排在前三的勢力一一滅掉,直至我們三教為前三。
另外,此間若是哪個教派遭遇強敵,到了生死存亡之際,三教亦需要聯合相助,如此我們才不會不被其他勢力逐個覆滅。
最后,我們是三教名義上還是一個聯盟,不得相互攻伐,彼此互通有無,也可有償或者無償借調高手來支援,乃至借兵。
兩位覺得此議怎樣?”
因為寧不歸提議先分開,若有需要,三教再聯合,而季東來本就想三派分開行動,所以立即道:“我看行。”
梁玄皺起眉頭。
雖然他想三教繼續聯合行動,但而今寧不歸偏向季東來,他也只能贊同。再說了,按照寧不歸這個約定,將來三教還是有可能再次聯合的。
于是他點了點頭,道:“行,就按寧教主說的來。不過我們需白紙黑字將這約定寫下來,讓教眾們知曉。
如此即可防止日后有哪一方不守約定,亦可對三教分開行動之事有個交代,不至于讓教眾們以為我們鬧掰了。”
“哈哈,這是自然。”
提議被另外兩人同意,寧不歸頗為高興,當即笑著請兩人一起編寫三教聯盟約定。
···
乾歷元年(大虞天元四十二年),七月下旬。
歐陽野調長老蘇月明坐鎮義陽三關,調關山樵坐鎮巫縣,游龍叟依舊坐鎮襄陽,他則前往陜南安庸府媧縣乾軍大營。
此時媧縣乾軍大營以第二軍軍侯高強為主帥,劉生統領第一軍部分兵馬為副帥。
歐陽野是獨自一人到大營中的,因此除了高強、劉生等極少數軍中高級將領,中下層兵將都不知道他到來之事。
又過一日,即乾歷元年七月二十七日,媧縣大營主帥高強下軍令,西向攻打安庸府城。
安庸府城與漢中府城都在漢水邊,為后勤運輸與交通方便考慮,要進取漢中,安庸府城是必須要打下來的。
中低層兵將又不知道安庸軍中來了先天高手之事,因此無人對此命令有疑。
或者說,兵將們在媧縣養精蓄銳大半個月,正想著早點打穿安庸府進取漢中,好建功立業呢,故一接到軍令無不振奮、雀躍。
攻打安康府城的軍令才下達半日,大軍便開拔到了安庸府城南面十里處,一面安營扎寨、準備午飯,一面派出前鋒精銳接近安庸府城,看是否有直接打下來的機會。
安庸城南面城墻上,參將張敬鯤與一名身背烏金色九環大刀的中年漢子向南眺望著迅速接近的乾軍前鋒以及正在扎營的乾軍中軍。
“張參將,這乾幫軍中可有先天坐鎮?”背著九環大刀的漢子問道。
張敬鯤沉吟了道:“回稟呂將軍,安庸府地處陜南,與渝北毗鄰,那乾幫的消息我一直都有收集。據我所知,原先乾幫包括其幫主歐陽野在內,也不過只有兩名先天武者。
不過前段時間得知,原來替慶王黨辦事的游龍叟似乎也投靠了乾幫,而今在襄陽坐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