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逃向南城門這邊的綠營潰兵進去之后,一名綠營將領領著幾個將官從里面走出,到了護城河的橋上,直接取下兜鍪,單膝跪在了橋上!
“乾王武功蓋世,神威滔天!原安庸府綠營參將張敬鯤愿帶領城中軍民歸降!懇請乾王不計前嫌,收留我等!”
大聲說完了幾句話,張敬鯤另一條腿也跪了下去,深深跪伏在歐陽野面前。
瞧見這一幕,一些乾軍將士都懵了。
歐陽野也感到意外——他沒想到張敬鯤竟然這么果斷地投降了。
是的,歐陽野意外的不是張敬鯤的投降,而是他的果斷。如果是一般人,大約這時還難以從突然逆轉的慘敗中回過神來。
說實話,對于張敬鯤這種貪生怕死、又私心極重的將領歐陽野是看不上的。若是不考慮影響,他大約會當場一刀殺了張敬鯤。
但他到底不是獨行天下的逍遙客,而是一方勢力的首領,不得不顧忌當場殺降后天下人對他的看法。
不過,就算不殺張敬鯤,歐陽野卻也沒準備給其好臉色——以他的實力,無需在一個三昧境的原綠營參將前如此偽裝。
于是他冷著臉,語氣淡漠地道:“既投降,你便令城中兵將出來繳械列隊吧。”
“是。”
哪怕感覺到了歐陽野態度冷淡,張敬鯤卻也不敢在此時有所不滿,干脆地應了聲是,便下令讓身邊人進城傳令了。
張敬鯤并沒有搞什么陰謀詭計,因為他很明白,在絕對強大的實力面前,任何陰謀詭計都是無用的。
所以,接下來半個時辰,安庸府城中將近五六千人的綠營兵將(留守部分加從南門逃進去的部分),便都從南門出來,將兵刃、盔甲丟在一邊,在一些乾軍兵卒的喝令下,于護城河邊排成幾個五百人的方陣。
接著,待一曲乾軍先進城確認城中卻是沒有藏兵后,歐陽野這才讓張敬鯤等投降的綠營將領起來,隨他與部分乾軍一起進城。
此時,率領中軍的高強、劉生都已趕到,有他們安排接受城防,歐陽野根本無需操心。
就此,陜南重鎮,安庸府城落入了乾軍的掌控。
戰后統計,這一役乾軍擊殺綠營兵近三千人,前后俘虜八千多人。
而乾軍只前鋒第五旅有傷亡——共計戰死279人,傷103人。
拿下安庸府城后,乾軍還繳獲了安庸府自身囤積以及張敬鯤從長安那邊前后要來的數量不菲的糧草、兵甲等物資,收獲頗豐。
在安庸府城修整十日,見長安方面沒有發兵南下來討伐的跡象,歐陽野、高強、劉生便留燕北尋、班崇輝領五千兵馬鎮守安庸府。
他則隨高強、劉生率領一萬乾軍兵馬,以及整編而來的五千原綠營兵,沿漢水直取漢中。
漢水雖然是自西向東流,但不得不說,在大規模的后勤運輸上,即使是逆流而上,走水路也比走陸路方便得多。
相較于安康府,漢中府雖然要富裕得多,但原任的知府、參將皆是平庸之輩、貪腐之流,地方上也并無什么厲害的豪杰。
因此漢中府此時仍受大虞官吏管控,并聽命于長安的陜甘總督秦天勝,尊弘昌帝為大虞正統。
安康府怎么說還有張敬鯤這個野心之輩訓練的一萬綠營精兵,后來更是從長安請來了呂明空這位先天。
雖然最后證明,不論是綠營精兵,還是先天高手,在歐陽野及乾軍的兵鋒下都不堪一擊,但多少拖延了些許乾軍西進的一點時間。
而漢中府各縣,卻都是官吏以及綠營兵提前逃跑,只留下一路的城池讓乾軍接收。
等到八月中旬,乾軍西征軍開拔到了漢中府城外,亦是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漢中府城。
至此,乾軍占據了漢中、安庸、渝北,幾乎將川省北邊出路盡數控制住,擺出了一副鯨吞川省之勢。
一時間,川中蜂起的豪杰中,只要眼界稍寬、見識稍廣的,皆心中惶惶。
有不甘心日后屈于人下的,便四處奔走,合縱連橫,結盟四方,準備聚起足夠的力量,借助川省周邊的險隘,將乾軍擋在川外···
【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