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不代表受災的百姓成為流民后不會造成進一步的社會動蕩。
大虞天元時期天下的亂象,有相當一部分就是因為大虞朝廷對幾處大的自然災害處置不當,致使百姓流離失所,成為流民,賑災工作也相當不利,最終被逼到絕境的百姓接二連三的揭竿造反。
大乾這幾年,雖然軍務院先是進行了第三次西征,這兩三年又一直在為出海征伐瀛洲島做準備。
但是,政務院卻是一直都將工作重心放在民生建設上。
各種利國利民的政策一項項出臺,自然也不會漏掉江河防汛這么重要的工作。
所以,大乾在江河防汛方面的工作相較于歷朝歷代還是做得比較不錯的。
然而,自然災害很多時候都是人力難以逆轉的,尤其是在生產力、科技水平相對低下的年代。
這時候,朝廷能做的就只能是盡量減少損失——
三月,歐陽野不在神都雒陽,而是親自坐鎮洪災最有可能爆發的中心,彰德府。
不過他既不是此番防汛抗災的總指揮,更不是具體負責其中事務的人,來到這里只是為了穩定人心。
至于此番防汛抗災的總指揮,名叫趙文舉,原是大虞工部一名員外郎,有著相當豐富的防汛、治河經驗。
雖然在大虞天元后期,他所參與的一些相關工作結局并不怎么好,但卻無人敢否認他在其中所起到的正面作用。
至于那些工作的結局不好,幾乎全都是因為大虞絕大部分官員的貪腐無能,以及下面吏員的辦事無能所導致的。
所以,大乾定都雒陽后,很快就找到了趙文舉,任命其為工部侍郎,專管江河治理與防汛工作。
“陛下,經過老臣與其他一眾負責防汛的同僚研究,河水潰堤恐怕不可避免,朝廷必須開始組織民眾遷離了。”在一件小廳中,趙文舉單獨向歐陽野稟奏道。
這方面問題趙文舉早幾日就跟歐陽野通過氣,因此歐陽野并不意外,便問道:“能估算出河水可能在多久后潰堤嗎?具體要遷離哪些地方的百姓?”
趙文舉道:“河水潰堤時間很難預測,我們最多還有大半個月的時間。至于遷離哪里的百姓,我認為至少要遷離彰德、牧野、邯鄲、東平幾府的沿河三十里之內的百姓都要遷離。
至于三十里意外的百姓,也需要組織他們遷移到地勢較高處,唯有如此,才能在洪水襲來時減少傷亡與損失。”
歐陽野聽完,稍稍想了想,道:“稍后朕會啟動雨部緊急傳訊系統,到時候指令便可以在一天之內通過信鴿傳遍沿河的各個府縣。十天,不過,朕只會給他們十天時間組織百姓遷離。”
“十天?”趙文舉聽了訝然,然后便不由勸道:“陛下,這會不會太急了些?百姓本就故土難離,便是官府強制執行遷離政策,也是困難重重。若再將時間限制在十天內,恐怕會弄得百姓生怨,甚至釀成一些人為的災禍啊。”
作為前朝實干派的官員,趙文舉見過太多官吏在執行朝廷政策中對百姓造成傷害的事情了。
大乾官吏雖然比大虞好很多,但若是時間太急,官吏們為了完成上官下達的任務,難保不會對百姓動用一些酷烈的手段。
須知,大乾雖然一直在改變官吏與百姓的關系,乃至對彼此地位的認知、態度等意識上的問題,但畢竟才開國幾年,官吏們也有不少是從前朝成長起來的,可以想象,上面壓力大了他們會怎么對待百姓。
聽了趙文舉的話,歐陽野一嘆道:“我有何嘗不知道這些?但是我們真的不能拖太久——實話告訴趙卿吧,我很擔心有人暗中提前破堤引發洪水。”
【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