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釣客的手里能收到什么好魚且只有十幾斤,利潤還不夠補貼運費。
然而一兩個釣客手里或許沒多少魚,可行舟島的釣客不少啊
一天至少有四十個釣客登島,新人的魚獲或許少點,但如老黎這樣釣了十多年的老釣客,一天釣四五十斤是不成問題的,這些釣客加起來,也有小一千斤魚獲了。
魚販跟老黎他們討價還價,最后以六十八元一斤的價格收了黑鯛魚和青石斑魚,其余便宜點的魚一般一十元到五十元不等,更便宜和常見的魚則沒有魚販想收的,這些就由釣客們帶回家自己吃。
老黎拿到手的錢有五百多元,他釣了五條半斤以上的黑鯛魚、三條青石斑魚、十一條石狗公,還有一條海鰻。
拋去船票、門票和魚餌所支出的費用,他賺了近三百元,在跟李瑤林買魚餌之前,他從外面帶了一些餌料過來,那部分餌料花了八十元。如果能省下這部分錢,他還是能賺三百多元的。
老黎心情愉悅地提著漁具和賣剩的魚回家。
李瑤林圍觀了全程,有些疑惑,行舟島的魚跟魚排養的魚有什么不一樣嗎
她聽人說過魚排養殖的魚跟野生的魚口感沒什么不一樣,之所以價格有差異,是人們對“野生”的盲目追求,及“物以稀為貴”的經濟學原理所帶來的結果。
當然,哪怕同樣為魚排養殖出來的魚,價格也會有很大的區別,這主要跟養殖技術掛鉤養殖技術難,成本高,價格也就高;有些能大量養殖的魚,養殖技術成熟、成本低,自然就便宜。
李瑤林從釣客的手中買了一條半斤左右的青石斑魚,再去市場買一條同等大小的網箱養殖青石斑回來,肉眼來看,養殖的和野生的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比如養殖的魚皮偏黑,身上的斑點也較大;野生的斑點為橙黃色,斑點小而條紋明顯。
她采用了清蒸的烹飪方式,往兩條魚上放了同樣的配料,然后用一樣火候和時間門來料理這兩條魚。
出鍋后,她先吃養殖的青石斑魚,發現肉質很厚很緊實,說好聽點是q彈,但在普通人的她吃來,像雞胸肉一樣,口感一般,帶著一股土腥味。
接著吃行舟島海域釣上來的青石斑魚,第一口的時候覺得它跟養殖的沒什么區別,可是吃完后,卻發現還是有些許不同的它的肉質雖然同樣緊實,但入喉的時候很是鮮嫩潤滑,腥味也沒那么濃,不知道是否醬汁的緣故,還有一點回甘。
第一口比第一口所帶來的味覺體驗更佳,讓人吃完這口還想吃下一口,很快一條魚就被吃完了。
“難怪這些魚的嘴變刁鉆了。”李瑤林回味無窮。
雖說養殖的青石斑魚味道沒達到預期,但秉著不浪費的原則,她還是將這條魚也吃完了。
還好她沒有煮米飯,不然肯定吃不完。
李瑤林此舉自然不全是為了弄清楚野生魚和養殖魚的區別,她身為島主,想要提高行舟島的知名度,就必須挖掘島上的優勢,這不,海釣場的海鮮就是一個優勢。
之前她并不想在島上開餐飲店,除了麻煩之外,也是擔心東西不好吃,價格還高會引起游客的吐槽。
現在,如果她能開一家吃海鮮的餐飲店,又能從行舟島的海域獲得穩定的海鮮的話,就不必擔心食客吐槽東西不好吃了。
不過,開餐飲店必須大量的海鮮食材,僅靠從釣客們那兒回收的那點海鮮是不夠的。若是捕撈,又違背了她當初設禁漁區的初衷,還會破壞生態環境。
想到這里,她搖了搖a“下次往海神市場整點實在的吧比如海鮮批發什么的。”
海神假日a“”
你是系統還是我是系統
沒見過這么反客為主的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