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眼里,只要縣內的人口沒有減少,庶民老老實實的沒有造反,那這個官員就盡到了自己的職責。
貪腐和壓榨,是肯定會存在的情況,只要不過分,他就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朝廷雖然把鹽鐵的生意壟斷,但膽子大的君侯都在偷偷摸摸的賣咸菜和咸魚,給朝廷的鹽,跟以前的產量比起來,少了近一成。
把鹽從原產地運到都邑,哪怕走的是官道,有專人護送,鹽送到都邑,也會少一部分。
按照各郡縣百姓數量分配的食鹽,姜王也主動往多了給。
鹽、糧食這些東西,每過一道手,損耗就會成倍增加。
人性本就貪婪,姜國這樣的情況,在各國之間還算好的,因為姜王勤政,姜蓁又有兇名,起碼不像宋國一樣,送到前線的糧食,只能十不存一。
正是因為對人性有清醒的認知,姜王提醒道“如果你真打算用諜者來牽制御史,只需要讓他們知道頭上還有把刀就行,不要經常動用這把刀。”
姜蓁認真點頭,說道“我明白。”
姜王繼續問道“這段時間我也一直在聽大家互相辯論,衛國的軍功制度,確實能強軍,但我看你遲遲沒有下決定,這是為何”
新法修訂的事,由姜蓁在住持,她整理好初稿,自然會交給姜王和朝廷的大臣復審。
但新法的每一條,都是在各界人士激烈的討論中成型的,改動的余地并不大,最后還是會以姜蓁的初稿為主。
姜王對姜國的軍功制度十分心動,所以才會特地來問姜蓁。
“衛國的唯軍功論,過于偏頗,等諸國一統,再無戰事,習慣了靠軍功晉升的百姓,得知前路無望,豈不是民怨四起。”姜蓁無奈的說道“擁有過再失去,比從未擁有更可怕。”
姜王失笑“這條路能不能統一各國還不知道,你就已經想到未來了。但你說得也有道理。天下就只有這么大,人口變多之后,再多的土地也是不夠分的。”
“父王,除了中原,海外也還有土地,翻過北方的沙漠和草原,也還有其他國家,我以后還想派船去那些地方尋找新糧種呢。”
姜王精神了起來,問道“是不是跟你之前提出的渾天說有關”
“沒錯。只要國力足夠,姜國可以向外無限擴張,只是海外荒蕪,是蠻夷之地,哪怕知道有那么個地方,百姓也不會愿意去那些地方耕種。而且有些地方太遠,都實力還不夠強的時候,發動戰爭勞民傷財,收獲還非常小。”
因為各國還沒有統一,所以百姓需要有斗志和沖勁,但各國統一在姜蓁眼里是遲早的事,所以百姓不能太好戰,否則一統過后,姜國自己就會崩潰。
姜蓁對姜王說道“我們可以學衛國的軍功制度,但不能唯軍功論,除了靠武力晉升,百姓還需要另一個公平晉升的希望。”
聯想到姜蓁最近的做法,姜王勾了勾唇角,篤定的說道“是和醫官考核相關吧。”
“沒錯。醫官考核只是個雛形,等以后我想先從鄉里選才,可以稱作叫鄉試,鄉試過后再縣試,郡試,最后各郡的人才集中到都邑進行考試,考過才能派官。”
姜王有些頭疼的揉了揉眉心,“此法在鄭國倒是合用。但姜國的讀書人太少了。”
“不著急的父王,我準備三年之后再用此法。我如此大力的推廣簡化字,三年之后,姜國識字的人定會增多。此法施行之后,我姜國官員九成都會是本國人。”
姜王十分心動,心動完之后,就心塞的說道“其實趙青竹說的有理。讀書識字,開闊了眼界,他們就想去更遠的地方看看,你為姜國培養的人才,很容易就跑到別國去了,就像鄭國一樣,為他國做了嫁衣裳。”
姜蓁哽住了,緩了兩秒,說道“不怕。大炮射程之內的人,以后都會是姜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