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郡守除了給姜蓁送種子,還送了一捧用花瓶裝著修剪得格外精致的棉花花束。
“這白色的棉花,會一直維持這個樣子,很長時間都不會凋謝。可以放在房間里裝飾屋子。”
衛蟬幫姜蓁介紹道“太女,這是長寧郡守送來的擅長織布的蠻夷女子,名字叫海浪。”
海浪順勢朝姜蓁行了個禮,乖巧的說道“太女,我叫海浪,我母親是我們部落的族長,太女若是喜歡廣幅布,可以跟我們部落交換。”
姜蓁有些好奇的問道“你是東夷的人,為什么愿意背井離鄉的到姜國來”
“我自己想來的,我覺得姜國鹽多,饅頭好吃,衣服好看,所以想來見識一下。我就替你干一年的活,明年我就要回去的。”
海浪從懷里掏出一封信,遞給姜蓁,說道“這是郡守讓我給你的。”
姜蓁把信接過來,大致的瀏覽了一遍,就明白了海浪的情況。
長寧郡守和東夷的那些部族,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系,和海浪的母親也是好朋友,連棉花種子,也是通過海浪母親的關系收集來的。
當然,請人幫忙,長寧郡守也給出了足夠的代價,送了足夠海浪所在部落消耗十年的白鹽。
等都邑這邊的人學會種植棉花和織布,明年海浪就會隨長寧郡守的人一起離開。
因為涉及到大批量食鹽的調動,所以棉花種子的事,姜國的許多大臣都知道了,然后立刻就有人向姚春打聽,或是派家仆去都邑的農莊詢問。
之前大家還嫌棄糞肥,但去年秋天大豐收之后,許多人的態度就變了,緊盯農莊的風向。
姚春無奈的解釋“農莊是送來了一批棉花種子,但現在只是試種階段。依照太女的性格,如果這棉花是個好東西,農莊肯定會推廣。”
“太女的眼睛毒得很,這次太女生辰不知道有多少人給她送禮,偏偏就這個廣幅布和棉花入了太女的眼,這東西必然有過人之處。”一群官員非常篤定的說道。
姚春有幸接觸到了那白色的棉花,解釋道“這棉花能填充在衣物中保暖。諸位大人雪天有皮裘,不怕冷,但庶民應該很需要這棉花。”
就算自己可能用不上,大家也知道能防寒的都是好東西,紛紛打聽起了棉花種子的情況,希望能占到先機。
“長寧郡那邊的種子,都被搜羅到了都邑。你們要想種的話,明年可以到農莊來買種子。”姚春說道。
海浪所在的部落熱得很,最冷不過多加兩件衣服,聽到姚春的對外的解釋,問道“我們部落里織的布,和你們的麻布一樣厚,怎么防寒”
“不把棉花用來紡線,直接塞進衣服里就可以。”姚春說道“我沒試過,不知道效果如何,但太女說可以,那應該就可以。”
“我帶來的東西,太女比我還懂”海浪一副難以置信的模樣。
“太女就是知道。”姚春的表情崇拜,警告道“農莊的許多東西,都是太女教我們的。你若是心里不服,就別學了。”
聽到這個,海浪立刻認慫,“要學的要學的,我還沒親自動手煽過豬呢。”
海浪的部族也養豬養雞鴨,面對更高深的知識,豈有不學的道理。
都邑的這個農莊,別看地方不算特別大,但里面有一半都是官員,都是接到通知,從郡縣趕來學習的農官。
大規模的養殖技術,雜交育種技術,果樹的培養和扦插,什么樣的土地適合什么樣的農作物,套種、間種和輪種的區別
這些知識,姚春編的小課本上都有,但這都是超出普通人常識的理論,不親眼看過,不親自動過手,他們就算拿著書,用得也不好。
海浪自來了農
莊之后,就像老鼠掉進了米缸,簡直樂得找不著北,以前海浪就只會說姜國話,現在都主動開始學習簡化字了,為了學習新知識,干勁十足。
姜蓁的名聲過于響亮,棉花種子剛送進農莊,還沒下地,都邑的百姓就都知道了棉花這個東西。
“聽說棉花可以御寒,堪比皮裘,等有了棉花,冬天就可以不怕冷,能干更多的活了。”
“真的假的那棉花都還沒種出來呢。”外國來的有些商人不太信。
“太女拿出來的東西。還能有假”說話這人指了指天空,不屑的說道“你也不出去打聽打聽,我們太女是什么身份。”
“太女明明有皮裘、大氅,但還惦記這姜國的庶民冷不冷,有太女,簡直是我姜國之幸。”
“是啊是啊,多虧了太女,我家老母親牙都沒了,也還有饅頭吃,不會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