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姜國試卷的內容,阿蓁心中有數,但鄭國該考什么儒家著作,還是法家律條,或者直接全套照搬姜國
儒家的人都和鄭王干起來了,鄭王應該不會考儒家典籍。鄭王想抄作業,心里應該是有數的吧
這可說不定。我對鄭王不是很有信心。
姜蓁既然都寫信準備去和鄭王友好交流了,自然不會忘記其他幾位君王。
姜國使者送荔枝罐頭的時候,順帶著就把這幾封信送到了各國君王的手里。
雖然姜蓁在信中的措辭非常客氣又體貼,但鄭王看到這封信,依舊心里犯嘀咕,和幾位大臣開小會的時候,忍不住說道:“這姜王不會是想坑我吧,怎么會這么好心的告訴我這些東西呢”
鄭國的臣子怎么會猜到姜蓁的心思,但鄭王既然問了,他們還是回道:“可能姜王也是第一次舉行全國大型考試,心里面沒有底,想和王上您商量著來。”
明明這個主意是姜蓁提出來的,但鄭王卻先姜蓁一步施行,確實有一些不地道。
姜蓁非但不記仇,反而還寫信來幫忙解惑。
這么善良的事情,鄭王就不信是姜蓁能做得出來的,所以他直接把這信扔到一邊,自顧自的和大臣們商量起了這次考試的章程。
右相是法家人士,所以他直接提議道:“就考背誦和理解律法。如果想要官員和百姓都依法行事,鄭國的官員必須熟記律法才行。”
“不可,右相您這是置百家于不顧。姜國考試的內容,雖然是大學發行的那些課本,但姜國的語文課本里包含了儒家、法家,史家數學課本是陰陽家必學的東西,生物課本更是農家寶典咱們鄭國光考法家的東西過于偏頗。”
“是啊,連衛國如今都不敢獨尊法家,更何況咱們鄭國呢”
聽著大臣們的討論,鄭王有些焦慮的在殿內轉了踱步,臉色難看的問道:“難道就只能照著姜國的辦法來”
殿內的大臣都默契的不說話了。
有些話,說出去不好聽,但直接照搬姜蓁的做法,確實是最簡單最有用的。
看著諸位大臣的反應,鄭王嘆了口氣,無奈的自我安慰道:“姜王天縱奇才,她拿出來的東西自然是好的,既然學她變法,那就學個徹底吧。”
“王上英明。”
諸位大臣都是能屈能伸的好料子,還對鄭王勸道:“姜蓁是個明主,但未來的姜王可不一定,咱們且看她囂張一時,以后總有我鄭國找回面子的時候。”
鄭王和諸位大臣商量好了方向,忍住了自己心里那種奇怪的憋屈感,把姜蓁的來信又撿起來,仔細的研究了一遍。
姜國有官報和學報的存在,各縣的官員和文士也都養成了看報的習慣,只要看了報紙,他們就能快速的了解姜國當前的政策。
姜蓁既然在官報上說了8月會有一場考試,那么全國的文人和學子都會知道這件事情。
鄭國可沒有這樣的優勢,面對姜蓁的提醒,鄭王也把宣傳的事情放在了心上,沒有任何猶豫,勒令各縣縣令,召集鄉老通知此事。
至于姜蓁的說的,預防考題泄露、學生作弊,鄭王也跟著照做,從都邑挑選老師和護衛,去各縣監考。
姜蓁還說了,寧缺毋濫,全國幾百萬人,挑選三百個學生,再簡單不過,縣內考試不合格的,就別把人帶到都邑了,參加最后一場考試的學生,一定要是精英中的精英。
所以鄭王也對監考的老師和護衛們吩咐道:“盡量嚴格一些,我寧愿只要一塊美玉,也不愿意要三百顆石頭。你們明白我的意思嗎”
“臣等明白。”眾人答應得干脆利落。
鄭王忙活了許久,才把監考的這批人送走。
這個時候,鄭王才忍不住偷偷和近侍埋怨,“沒想到,不過就是個考試,居然這么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