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王這波操作,不止被姜蓁看了笑話,另外三國的君王,看熱鬧的同時,也心有余悸。
尤其是宋國和齊國,這兩個也把科舉提上日程的國家,一看鄭國這熊樣,都默默的取消了科舉選才的主意。
“國內如今也挺好的,不缺能人,沒必要再從民間挑人。”
“姜王強行推廣簡化字,又興辦圖書館和學堂,讀書識字的人比往年翻了好幾倍。我國不比姜國,認字難,求學難,民間哪有遺留的人才等我們去發掘。”
“舉行考試倒是不難,難的是選出那優秀的三百人。若是大費周章的在全國尋摸,然后就挑出三百歪瓜裂棗,那豈不是跟鄭王一樣丟人。”
鄭王提前舉行科舉考試,原本是想搶姜蓁的風頭,沒想到風頭沒搶成,反倒是丟了個大臉。
鄭國的前任右相,此時已經在姜國都邑隱居,聽說了鄭國的消息,忍不住又嘆道:“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生搬硬套姜國的法子,只會害了鄭國。”
有鄭國做前車之鑒,其余三國反倒是認清了自己,把科舉選材的事,直接擱置,然后就都把目光移向了姜國。
鄭王科舉失敗,成了天下人的笑話,姜國八月的那場考試,可會重蹈鄭國的覆轍
“他們都沒動靜了”姜蓁問起此事的時候,表情失望。
“衛宋齊三國內卻是沒動靜,但卻派了人來姜國都邑攪混水。”秋月非常敏銳的說道:“最近大學里莫名出現了一些生人的面孔,論臺那邊的風向也不對。”
鄭國的科舉雖然失敗,但鄭國失敗的原因,也讓其他人心思浮動,琢磨著那一套能不能用在姜國身上。
他們也很想看姜國的笑話呢。
“論臺那邊如今都是怎么說的”姜蓁問道。
“有人在論臺那邊慫恿,說王上喜用出生普通的庶民,打壓君侯和貴族士大夫,那就該讓王上看看,沒有他們這群士大夫幫忙治國,姜國可還運轉得起來”秋月說著,臉上就露出了冷笑。
君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大家世代遵守的規則。
越過士大夫階層直接向民間撈人,這是在蠶食姜國貴族的根基。
姜蓁之前選拔醫官的時候,挑選的人中有奴隸和庶民,但醫官的官職不大,且姜蓁培養醫者,貴族也能享受到好處,所以大家都沒有強烈的反對。
可如今看姜蓁這個架勢,卻讓大家危機感滿滿。大學前陣子剛趕出了一批高官之子,這次選拔出來的學子卻直接送進大學培養,之后姜蓁肯定會委以重任。
姜蓁的目的,很多人都看出來了,但是姜國的官員不敢和姜蓁作對,都不敢聲張,只敢私下里嘀咕。
他們心里本就有怨氣,再被他國的人一挑撥,論臺那邊的輿論風向立刻就不對了。
總不會有人為了下你的面子,連自己的前程都不要了吧
連蛋糕被動了的姜國貴族都不敢吱聲,那群白身的學生,應該不敢跳起來蹦跶。
鄭國的學子大多是儒家子弟,講究尊師重道。老師不喜歡鄭王,學生自然也不好去違逆。咱們姜國學派眾多,那些讀書人根本就不是鐵板一塊,不礙事。
也別把普通人想得太聰明,他們大多是人云亦云,沒有主見的人,被別人一忽悠,說不定就上當了。
每次看君王、官員、百姓三者之間的極限拉扯,都讓我覺得刺激,一個不對就會集體翻車。
嘿嘿,阿蓁可不覺得刺激。
不想跳進和鄭王一樣的坑里,姜蓁的指尖敲了敲桌子,說道:“研究院建成,里面的人員配置還不齊全,可以舉行一個小型的考試,從外面招攬人才。”
說起這個,秋月的表情就無奈了起來,說道:“我看上的工坊里的大匠們,都不愿意來研究院任職。”
“連做官他們都不愿意了嗎”姜蓁疑惑。
秋月心酸的說道:“大概是因為作坊給他們的待遇太好了。”
藍河縣作坊里的工人,最開始都是姜蓁買來的奴隸。但就算是奴隸,姜蓁也沒虧待過他們,讓他們能填飽肚子。到了如今,這些奴隸大多都成了良民,只是為了保守秘密,不讓他們隨意進出工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