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看著打頭的八陽里里正,“你怎么來了”
“聽說大公子今日搬家,我們過來看看”里正說著話朝屋里看去,靜的嚇人,“大公子走了”
趙大點頭“走兩炷香了。”
里正很是失落,“不是這兩天先把物件搬過去,過兩天才走嗎”
趙大“那邊什么也不缺。過幾日叫孟糧帶人來把糧食拉過去就行了。”
牛固補充道“也不是一去不回。過些日子天熱了,郎君還得搬回來。就算郎君在茂鄉住慣了不想回來,小公子也不愿意。他惦記著上山打獵好幾年了。”
里正一想霍去病平日里皮的恨不得上天,眼角露出笑意,“是我忘了。你們這是去哪兒”
趙大“郎君一走家里的活少一半,不知道干什么。我們去打點水,也學郎君煮點茶湯去去寒。山上的水比井水好很多,一起弄點用我們家的獨輪車推回去。”
里正等人嫌麻煩。再說了,八陽里離這兒也不近,弄到家還沒流的汗多。里正兒子想起他們村學的夫子,以前是竇家門客,住在這邊離泉眼近應該沒少用山泉水。于是他用衛家的水壇推一壇水給村學老師送去。
那位門客最初打算在八陽里待一年,就去城里謀出路。
經過衛長君分析,劉徹也不希望身邊以及朝中都是世家子弟功勛后代。為了鼓勵村學辦下去,就減免了那門客本人的稅。地稅除外。八陽里不止給村學老師糧食,還會給一些錢,足夠那門客用的,他安心教下去反而教出興趣。
里正兒子滿懷敬意的把水送過去,叫其陡然意識到他做的事很有意義。過了除夕就在八陽里安了家。
直到后來里正不再是里正,只是位含飴弄孫的老者,帶著一群孩子來衛家玩兒,衛長君才知道他搬去茂陵的頭一年村里發生了這么多事。
衛長君名聲在外,但世間最不缺徒有虛名之人。衛長君在東市買的幾十個奴仆中一部分人認為衛長君好名聲是因為他有個好妹妹衛夫人,沒人敢說他的不是。
衛長君直言雜糧管夠,他們也只敢吃個六分飽。幾個月過去,衛長君從未令孟糧查過糧食,只叫孟糧問他們還剩多少,夠不夠吃,不夠他再送點過來。這些奴仆才敢相信他們可以“吃飽”。
隨著一車又一車紅薯拉過來入地窖,緊接著是玉米黃豆,西邊一排房子快裝滿了,孟糧還說全留著吃,如此豪橫,叫那些奴仆開了眼了,也深刻意識到他們的確攤上個好人。
前幾日孟糧來送衣物,告訴他們郎君不日便搬過來,這些人每天干完活只有一件事,到東南邊渡頭等衛長君。
衛長君甫一上船,奴仆就大聲嚷嚷“郎君來了,郎君來了。”
片刻,老人小孩都跑出來。
韓嫣和竇嬰嚇得差點一腦袋扎水里。
衛長君拉住二人“小心”
韓嫣站穩趕忙坐下,“他們這是怎么了”
“想我了。”衛長君脫口而出。
韓嫣噎的說不出話。
渡口處的渭河雖然窄,也有百丈寬。竇嬰瞇著眼打量,隱隱看到每個人都洋溢著笑臉,“真有可能。”頓了頓,“這些人不錯。長君,在哪兒買的”
衛長君“我說過,東市,一鍋端。”
“也沒挑”韓嫣問。
衛長君微微搖頭“人心隔肚皮,我看著好不一定好。我看著丑,也不一定就丑人多作怪。”
竇嬰夫人在另一條船,由于船剛動,兩條船之間還沒拉開距離,其聽到這就問“所以那幾個孩子也是”
小霍去病和阿奴跟她一塊,兩個小不點起身遠眺,齊聲道“還沒我大啊”
“比你們大。你們如今九歲,人家十一二歲了。只是家里窮,饑一頓飽一頓,看起來七八歲的樣子。”說到此,衛長君想起大外甥是要當將軍的人,必須得有自己的心腹,“以后叫他們跟你倆一塊騎馬射箭,過幾年同你們一起上山打獵,好不好”
兩個小不點猛然轉向他,滿臉欣喜,蓋因他終于松口了。兩個小不點還以為這輩子等不到了。
衛長君看著他倆感激涕零的模樣,頓時想笑,“我說過幾年。”
小霍去病道“兩年也是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