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立刻做出了決定,賈家絕對不能沾,束脩給得再高,也抵不過前程要緊
幾天后,賈雨村親自去了一趟賈家,婉言謝絕了賈政的邀請,推說自己謀算的起復,眼下已經有了些頭緒,府上的盛情,自己只得辜負了,表達了一番歉意。
賈政滿腹遺憾,但也無法挽留,人家做官才是第一位的,只得再另尋良師。
賈雨村后來果然搭上了一位在吏部的同鄉的門路,去略偏遠的地方謀了個官職,沒去金陵應天府,此為后話。
多方探求之后,終于找到了一位剛剛從禮部致仕的官員。那人原是三甲進士出身,官運平平,年事已高,準備回老家養老,在慢慢處理宅子、家業的時間里,接下了賈家的差事。因為賈家開出的束脩委實豐厚,讓他動心了,他準備賺了這一筆銀子,就回老家了,無需顧慮太多,反正子孫日后也不會來京城了。
這老先生論起學問來,比起賈雨村可遜色了不少,且下場已經是多年前的事了,難免生疏。他也知道自己的斤兩,便決定以勤補拙,走嚴師的路徑。
這個勤,一大半指的是賈珠的勤。老先生覺得那賈珠和自己一樣,都不是那種天賦特別出眾的,那就要狠狠地下苦功才行。自己當年頭懸梁錐刺股地讀書,最后不是也中了三甲進士么那沒道理賈珠連個恩科舉人也當不成啊,可見還是因為出身膏腴,吃不得苦的原因
于是,老先生便索性在賣了宅子后,直接住進了賈家,日夜監督起賈珠的學業來,十分的敬業,顯示自己是個有品格的人,不辜負這份報酬。
賈珠在他的管束下,從早到晚地背經義,寫策論,做詩文,不得休息,每日里都要做出兩篇像樣的文章出來,由老先生給他批改講解,還要練幾頁館閣體的字。有一項做得不好的,老先生便嚴厲地斥責他,再加倍地布置下功課。賈政見老先生這樣認真負責,很感欣慰,額外送了不少禮物,并且告誡賈珠,一定要聽從老師的話,若是偷懶懈怠,恩科再通不過,自己不會輕饒了他的
賈珠在這樣強度的學習下,熬得是心力交瘁,面目枯槁,身體仿佛都要被掏空了,常常感到心跳氣虛。所幸賈家豪富,人參、燕窩、黃芪等各種補品都能源源不絕地供給,日常的飲食營養也很豐盛,還能支撐得住。
老先生雖看賈珠的面色不好,日常透著些青白之色,但也沒太放在心上。他年輕時家境寒素,絕無賈珠的生活條件,甚至還要幫著家里干些農活,也不是每天都能吃到葷腥的,就這樣,不也堅持著讀書,一路考上來,改變了自己和家族的命運么。此時,他渾沒有想到,自己出身農家,自小就隨著父母干活,因此身體健壯,精力旺盛。到考中舉人后,家中已是衣食無憂,飲食也豐盛了。賈珠從小是在富貴中養大的,那身體如何能與他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