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雨村本是個涼薄寡恩之人,甄士隱雖在他寒微之際慧眼識人,對他看重欣賞,還慷慨無私地資助了一筆不小的盤纏,鼓勵他上京趕考,他才得以發達起來。但情隨事遷,甄士隱只是個家中殷實的鄉紳,做了官的賈雨村漸漸地也忘記了人家當初對他的恩義。或許,他也并不想回憶起昔日落魄的歲月,不想見到那些見證了他窘迫情形的舊人。
剛剛當上官時,他還特地去姑蘇拜會甄士隱,準備當面表示感謝過,那時他尚且還留著幾分人心,且也不愿被人說閑話。到了姑蘇,卻發現甄士隱因女兒被拐,家業凋零,已經看破紅塵離家出走了,只留下妻子封氏在家中苦等。賈雨村送了封氏銀子和禮物,承諾會幫著找尋,他覺著,自己已經回報了,還上了這份人情。
這些年來,官場上幾經沉浮,賈雨村早已記不起當初的恩人了。他在山東一路做到了道臺,也算是位高權重,春風得意了。某日,忽然心腹來報,衙門里有官員在私下議論,說聽到傳聞,大人當初的伯樂和至交好友的姑蘇甄家出了大事,他那被拐賣了的女兒牽扯到一樁人命官司中了,據說啊,事情是這樣的
“大人,那些人話里行間的,都在影射大人不念舊恩,眼見著甄家夫人和小姐如此艱難,也不肯伸手幫扶一把,那汪道臺,也在吳巡撫面前提起此事來,”那心腹吞吞吐吐地道“他對大人多有詆毀之詞,道大人此行為,有負士人倫理道義,足見為人寡情薄義,不可深交。若是御史得知此事,也要彈劾大人行止有虧”
賈雨村震驚憤怒之后,又深深擔心起來。那汪道臺,素來和自己不對付,是自己升官的勁敵。他在吳巡撫面前進這樣的讒言,對自己是大不利的。
官場上的諸人,對于下屬和同僚,可以不在乎你是否平庸無能,不在乎你是否貪贓枉法,也不在乎你是否暴虐冷酷,那和自己關系不大,但忘恩負義,過河拆橋,卻是處世大忌。因為誰也不會希望自己的付出和投入打了水漂了,世情變化無常,人有旦夕禍福,今日春風得意,來人或許就會遭殃落魄了,那時,就需要自己曾提攜幫助過的人援手了。
士人推崇的是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和忠孝節義,如果眾人認定了賈雨村是那樣的人,那他就真的要被人疏遠孤立了。吳巡撫嘴上雖然不會說,但估計再不會愿意提攜自己了。御史如果再加以彈劾,自己可是百口莫辯了
賈雨村想到這些,心急如焚,自然也深感冤枉,大嘆倒霉,在家中痛罵那傳播謠言的家伙。他那妾室扶正了的太太嬌杏原來是封氏的貼身丫鬟,多少念著舊情,勸說道“既然如此,老爺不如派人去妥善安置了甄家母女,便是多拋費了些銀子,也能換來個美名,既堵了那起子小人的嘴,也全了與甄家的情分,豈不是一舉兩得么”
賈雨村聽著,覺得有理,于是連忙派了能干的管家,寫了書信,帶著銀子前去姑蘇,尋到了封氏母女,安排了她們的生活。甄家母女不愿前來山東,其實也正合賈雨村的心意,讓他松了口氣。他在山東已然官職不低,身邊有恩人的家眷出入,且那還是妻子嬌杏的昔日主人,這會讓他如芒鋒在背,十分難堪的。想必封氏堅持不肯來山東,也是這個考慮吧
雖然他此舉全然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前程名聲,但對于甄家母女來說,這一舉動是改變了她們的人生。昔日的繁華和艱辛苦痛慢慢地從生活中淡去,賈雨村給她們置辦了些產業,雖不豐厚,也能維持生活。
甄英蓮以父親死后,家世敗落的書香門第女兒的身份,后來嫁給了一個父母亡故的讀書人。丈夫一輩子只是個秀才,自己開了個私塾,家中也有百十畝田地,答應了奉養封氏的要求,一家人在一起過活。他對甄英蓮還不錯,后來,在兒女繞膝的人間煙火之中,甄英蓮漸漸地再也想不起作為自己香菱活著的那些歲月了,那已經是很遙遠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