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劉欣雨打算過完“雙搶”等方靜有空再一起商量辦廠的事,但是家里的事不需要她幫忙,而她又不是個能閑得住的性子,干脆先去公社和縣里咨詢可否允許私人辦廠,如果允許又有些什么樣的政策。
當然在往公社和縣里跑之前,劉欣雨先了解一些村里對自家與方家私下做小本生意的反應。
“眼紅的人多了,特別是大房那一家,不止一次找支書反應,要求支書割了咱們家的尾巴。”一提起這事,陳招娣就一肚子的氣。
通過陳招娣的講述,劉欣雨對在村里辦廠有了些信心。
雖然眼紅的人,只要村干部對此執保護和支持態度,就不怕村民反對。
辦廠光靠自家有限的人手肯定是不夠的,那么就需要招人。
辦在村里的小廠,當然要從村里招人。
隨著進廠子做工鄉親從數的增加,支持的聲音必定蓋過反對的聲音。
再說了之后幾年國家的改革力度越來越大,關于個體經濟的相關政策相繼出臺,會有越來越多個體手工業、個體建筑業、個體商業出現。
劉欣雨之所以敢買那么多的零部件回來,是因為四月召開的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會議,明確提出各地可以批準一些有正式戶口的閑散勞動力從事修理、服務和手工業個體勞動。
為了吃透這個政策,她曾經咨詢過相關部門,甚至私下里與王司長進行過這方面的討論,結果都有些模棱兩可,主要還要是看當地的政策。
幾十年以后的烏縣是出了名的經濟發達,位列百強縣前列。
劉欣雨覺得烏縣能在幾十年之后位列百強縣前列,改革之初的步伐應該比別人快比別人大。
當然陳招娣這里能了解的只是村里鄉親的反應,劉欣雨更想知道的是當地領導層的反應,為此特地去了趟張支書家。
劉欣雨到張支書家的時候,張支書并不在家,張海生倒是在。
于是與張海生聊了些北湖省那邊的情況。
劉欣雨覺得失望的是張海生對功課十分上心,對學業以外的事卻關心不足,不了有用的信息。
倒是從張支書那里得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縣里今年已經給一些從事修理、餐飲和手工業的個人發放了營業執照,不過基本只局限在縣城,還沒聽說哪個村有鄉親去縣里辦執照的。
“你問這些,是不是想給家里辦執照”張支書畢竟是干了幾十年村支書的人,很快就猜到了劉欣雨的目的。
劉欣雨也沒打算隱瞞,將自己從京城買了些廢舊的縫紉機,計劃在村里辦個制包廠的打算一一道出。
張支書默默地抽著一口煙,一臉沉思,良久才道“我可以陪你去縣里問問看,要是能成,我有個條件,就是希望招人的時候優先考慮咱們民勤大隊的鄉親。”
劉欣雨心里一陣欣喜,如果張支書能親自陪自己去縣城,肯定可以事半功倍。
不過她沒有一口應承下來,畢竟這個廠要辦好,離不開方靜和方明這對能干的姐弟,因此如果能拿到辦廠的執照,既要考慮本村的鄉親也好考慮方家所在村的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