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的收購站每過一個星期就會派一輛車過來收這里的蘑菇。
蘇小軟又給蘇國安出了主意,讓他們把蘑菇分成了兩種,一種就是新鮮的,比如說平菇和白玉菇這種。
還有一種就是干蘑菇,比如說香菇、茶樹菇等等,這樣的蘑菇更容易保存,而且就算是省城的國營商店一時間賣不了也不不怕什么。
另外,蘇小軟又弄出來了可以培植木耳的技術。
木耳在他們鄉下還是比較常見的。
這東西寄生于陰濕、腐朽的樹干上,生長于櫟、楊、榕、槐等多種闊葉樹的腐木上;勃勃生機的銀杏樹上也可生長。
而蘇小軟則是根據木耳的生長特性,再加上了自己超市里有那個木耳的培植包,再想辦法一點一點分析出來的配比。
人工培植木耳,則是可以以椴木的和袋料的為主,人工培植以椴木和袋為基體,潮濕地帶生長比較多。
椴木是椴樹加工后的材料。
椴樹在山里是很常見的,具有油脂,耐磨、耐腐蝕,不易開裂,木紋細,易加工,韌性強等特點,蘇小軟隱約記得,椴木應該是十多年后,會廣泛應用于細木工板、木制工藝品,樂器,家具等等。
現在嘛,還是差了些。
黑木耳在山里還是比較多見的,而且其口感細膩清脆,滑嫩可口,味道鮮美,蘇小軟記得好像是還有一串的美譽,不過她現在都記不太清楚了。
當然,重點也不是這個,而是可以大量的培植木耳了。
木耳則是一定要往外走干貨的,這樣的話,那他們的銷路就更為寬廣了,而且基本上是沒有保質期這一說法的。
木耳只要保存得當,什么時候想吃什么時候泡發就可以了。
蘇小軟記得上輩子就有地方專門以椴木栽培方式生產的黑木耳,這種黑木耳風味獨特、營養豐富,比一般的木耳賣得要貴,而且還深受歡迎。
不過,這種黑木耳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培植出來的。
首先,就是栽培場地和椴木的選擇,這是關鍵。
場地選擇一般選擇在海拔三百米往上的山區,但是又不能太高了,場地要求開闊、避風向陽,水源充足,便于人工噴水管理,排水良好但又不受洪澇的田塊、山腳地和緩坡地帶。
光是場地,就比較讓人頭疼了。
山上有水源的地方不是沒有,可問題是這山是國家的,可不像十幾年后是可以讓老百姓承包的。
所以,這個場地使用上,不僅要得到上頭的支持,還得讓其它的幾個大隊也沒有意見。
畢竟大家都是靠山吃飯呢,你憑啥就把這好地方給占了
另外,就是對椴木的要求了。
適宜栽培黑木耳的樹種很多,理想樹種如楓香樹、樺木、山核桃樹、榿木、楊樹類等,可是具體產出的木耳到底品質是否相同,那就得實際種了才能知道了。
沒有實際的操作和結果,蘇小軟也不敢夸下海口。
而關于伐木這方面,那至少也得是公社的謝書記批準才行。
弄不好,這事兒還得讓耿部長點頭。
思來想去,蘇小軟還是事先在自己的一樓辦公室那里弄了一截鍛木,那里面的東西生長特別快,這成熟周期也會大大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