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業一臉嘚瑟道“那是我也是天天學習呢。我家軟寶都給我留了任務的,每天要看多少頁書,寫多少字,還要每天算多少道的數學題呢。”
蘇國安很肯定地點點頭“她這也是為你好。你現在正是干一番事業的好時候呢,孩子們都大了,又都爭氣,軟寶還給你弄出來了這么好的便利條件,你可不能讓孩子們白費了心思。”
“知道了,哥。”
蘇建業都被他說的不好意思了。
咋就有一種比較別扭的感覺呢
人家都是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咋到了他這里,反倒是成了望父成龍了
不過,堂哥說的好像也沒錯,如今這家里頭,好像就他是墊底的了。
不過也不急,他一年的工分可是不低,而且現在又是管著蘑菇屋和山上的木耳種植,那絕對是大隊的厲害人物了,反正一年能分到錢和糧食就行了。
去年他們家分到的糧食不是最多的,但是分到的錢卻是最多的。
為啥
這里面自然就有蘇小軟無償出來的種植技術的獎勵了。
鄉下人,能在一年分到到了幾百塊,這絕對是能讓全縣轟動的大事。
但是在紅星大隊,社員們卻是接受良好。
為啥
就憑這東西都是人家自己的,蘇小軟愿意拿出來帶著全大隊的人吃香的喝辣的,那他們不得燒高香了
蘇小軟今年又弄出來一種白玉茹的培植方法,只是這種只能賣新鮮的,不能做成干蘑,所以現在還沒有大批量的培植。
而蘇小軟之前提到的關于蘑菇醬廠的事情,蘇國安也在準備著各種資料。
村子里想要辦廠子,那肯定還是要得到上頭的審批的。
不僅僅是謝書記這里,更重要的是還要得到生產部耿部長的支持。
蘇國安和大隊干部們已經選定了合適的建造廠子的地址。
就在村子東邊不到一百米的距離。
那一片因為地勢的原因,所以一直荒著,沒有種地。
也就是六零年那會兒特別困難的時候,這里才種了幾年的糧食。
之后,慢慢地這里就又被舍棄了。
實在是費了大力氣,卻長不出多少東西來。
其它的麥田一畝地能長出五六百斤來,而到了這一片地上,估計也就是二百來斤,而且還得有人花大力氣來種。
這里周圍有十幾畝地呢,因為離著水源遠一些,再加上附近也沒有井,光是澆水這一項,就能把人給為難死了。
蘇國安打算把廠子就建在這個位置,水源的話,已經請人看過了,可以試著在廠子內部打兩口井。
這次謝書記和耿浩然部長一起過來,蘇國安也是打算把要建廠子的事情先跟他們匯報一下的。
如果兩位領導愿意再過來看看的話,那就更好了。
蘇小軟不確定等到改革開放之后,這里是不是還會保持集體制,所以,她現在必須要保證廠子的核心配方以及技術人員都得是她們自己人。
最起碼,也得是信得過的蘇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