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蘇小軟還是決定先贊助這十二戶家的孩子們上學,正在上小學的,蘇小軟就打算先供他們順利地念完小學,如果小學畢業成績優異,能考上初中,那她也可以繼續供。
而關于正式的在學校里設置助學金,蘇小軟還是選擇了先跟騰縣的官方交涉,然后又一起選定了騰縣公認的一個貧困鎮。
這個鎮子以前就是公社,現在取消了,就成了鎮,底下總共有五個村子,都是人多地少的那一種,要不然,也不可能會成為貧困鎮。
蘇小軟和官方接洽地越多,就越是發現只是一些助學金,這其實是治標不治本的。
可是她手頭上雖然是有錢,可是具體要怎么做,還得再好好想想。
蘇小軟想到了上輩子的一些扶貧方案,自然也就想到了一句話授人能魚,不如授人以漁。
她不想自己成為別人的提款機,無論是對方是出自無奈還是可憐。
蘇小軟心里有了打算,干脆就行動了起來。
不過,她也不是盲目行動。
蘇小軟借用了霍家的人脈,順利地搭上了兩位農業專家,然后一起去了這個三平鎮。
顧楠給蘇小軟收集的資料里寫地很清楚,三平鎮整體面積不小,但是耕地占用率并不高,一方面是因為土壤原因,還有一方面是因為地勢原因。
三平鎮這里沒有河流,就老百姓們來說,用水就是一個大問題,只能是自己打井。
至于種地,那就真是靠老天爺吃飯了。
不過他們每個村里倒是都有水泵,這就是從井里抽水上來澆地,但是用的不多,那玩意兒還得用油呢,所以大伙一般都是指著老天爺下雨。
蘇小軟帶了農業專家過來,連帶著待了三天之后,說是要帶著樣本回去再做相關的檢驗,然后才能出一個正式的結果。
不過蘇小軟還是問出了一些話,這里不太適合種普通的莊稼,但是適合種果樹之類的,當然,具體種什么果樹,也得等他們這邊的檢驗結果出來之后才能確定。
蘇小軟再三道謝,看著這里貧瘠的土地,再看著那些低矮的土坯房子,然后是還有茅草屋,真心覺得這里的村民們太窮了。
蘇小軟覺得自己當初在紅星大隊時,也比這里的村民們日子過得好。
除了農業這一塊兒,蘇小軟暫時也想不到什么其它的辦法能幫到這里的村民了。
她又不是萬能的。
而且如果在這里建廠辦實體,那根本就是不靠譜的事兒,首先第一個大問題,就是這交通不便利,不說這路好不好走了,只說這有的路能不能開一輛卡車過來都是個問題呢。
而且這個鎮子上還不通客車,他們想要去縣里,或者是京都,就只能再往前走上幾里地坐車,要不然,只能另想辦法了。
除了交通問題之外,這里各方面的條件都跟不上。
首先來說,最基本的電力,這里就不能保證完全地供應,當然,這種情況在村子里很常見,畢竟這才剛剛是八十年代嘛,發展地還是有些慢的。
可是如果是做工廠的話,離了電那是根本就不可能的,畢竟如果都靠手工,這生產效率也太低了些。
總體來說,就是硬件設施上差了些,不達標,不說是蘇小軟了,就是換個投資商過來,也是瞧不上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