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fa,即韓國電影藝術學院,是韓國頂級的電影藝術院校。它有別于普通高校,直屬韓國,錄取比例最夸張時達到了100:1,即使如此殘酷,每年仍有許多抱有夢想的年輕電影人徘徊在大門之前,只為了進入這座韓國電影的夢工廠注。
以復仇三部曲奠定獵奇電影暴力美學的樸瓚郁是kafa的專職教授,他并不負責學院的招生工作,也很少正式授課,但這一次他回到學院是因為朋友給他發來了一部短片。
短片一共只有10分鐘,出演的也只有一位演員,布景十分簡單一個密閉的屋子以及墻上的一面鏡子。
如果只看配置,樸瓚郁會覺得這是一部不知所云的短片,可他在點開之后就改變了想法。
鏡子,或者鏡面對于導演來說是一個很好利用的工具。
鏡像分割可以為多人場景劃分界限,也可以表達某一個人物的不同層面,還能將故事分成真實與虛幻的兩個世界。樸瓚郁自己就很擅長利用鏡面,在他非常出名的那部我要復仇當中,小女孩尸體浮在水面上的經典一幕就是利用了鏡面反射的效果。正因如此,他才能看出短片導演在設計畫面上的巧思。
一個人在鏡子里能有多少種姿態出鏡、入鏡、正對、背對,等等等等。短片中利用了這些不同的姿態與光影的變化,將一個單調的布景玩出了花來。但導演并非是在炫技,她全程都在用鏡頭語言去描繪主人公的內心世界與情感變化,她如何從驚慌走向絕望最后走到崩潰,短短十分鐘就講述了一個故事。
在短片的最后,被囚禁的主人公打碎了那面鏡子,碎片散落一地映照出女演員的影子,就在樸瓚郁認為導演會將鏡頭對準那些碎片時,女演員俯下身將眼睛貼近自己的倒影,放大的瞳孔與鏡子相對,就像是一道永遠無法逃脫的無盡回廊。
樸瓚郁能從短片中看出很多問題,但他同時也看出了潛力。他本身就非科班出身,導演是自學成才,靠著不停摸索才找到一些拍攝“訣竅”,短片中的缺點對于他來說反而不是缺點,這證明那位導演擁有使用鏡頭語言的直覺與膽量,只是缺少一些系統性的訓練。
于是樸瓚郁給朋友回了電話,詢問短片作者的名字。
學院教授很快給出了答案“她叫姜如初,年紀只有二十二歲。”
對比kafa學生的平均年齡三十二歲,她年輕得令人驚訝。
“年齡不是問題。”樸瓚郁說道。
“我在意的不是這個。”教授無奈地扶了下眼鏡,“你知道她是誰的女兒”
“姜靜安一心想讓女兒接她的班做演員,她沒能拿到影后,就把希望全都寄托到了孩子身上。”
樸瓚郁倒是聽說過這件事,“那姜如初怎么沒有出道”
演藝世家的孩子如果想做演員,一般在童年就會參演電影了。姜靜安又不缺人脈,把女兒塞進劇組里應該不難。
“因為演技不合格。”學院教授嘆了口氣,“她女兒達不到她的標準,姜靜安不會允許她出來丟自己的面子。”
原身嘗試過很多次,但她從沒達到過母親的標準。她討厭表演,可姜靜安已經安排好了她未來的路,并且不允許她脫離自己計劃的軌道。
女演員距離影后永遠差那么一步,所以她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了女兒身上。
姜如初要為原身爭取到母親的認可,然而她不想順著那條被規劃好的路線前進。
姜靜安想做影后,不如給她一個機會自己來實現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