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政治上世家大族壟斷上升渠道,經濟上世家大族實行土地兼并等等問題,大雍朝整體情況是風險暗藏。
太子登基之初,還算得上是個“明君”,他很努力地在和那些世家大族各種斗法、周旋,為他的子民擠壓出生存的空間。
可是就算是一個天生的權謀怪物,也是會被數不盡數的陰謀詭計和接二連三面對慘痛現實的無能為力逼瘋的。
到中后期,太子選擇了一條最簡單粗暴道路舉起屠刀,屠戮氏族。
太子成功了嗎得到他想要的了嗎
湛兮沉重地合上了團寵小國舅,所謂成功與否,要如何界定呢太子或許是成功的吧,至少,在他活著的時候,在他當政的時候,他強有力地把控了整個大雍,讓所有反對者都噤若寒蟬。
整個大雍朝都因為這個血腥的暴君,而煥發出了生機,平頭老百姓得到了能活下去的生存空間。
太子是個好皇帝,他一生兢兢業業,不曾有絲毫懈怠,最后不到四十歲,就老得像六十歲一般,身體每況愈下。
太子不是一個好父親,他不知為何,在親情上極為冷酷嚴苛,對自己的孩子們沒有一絲一毫的溫情。在他身體不行的時候,他那一群兒子同室操戈,太子卻像是看戲一樣冷眼看著。
他不是在養兒子,他在養蠱。
他粗暴地認為,最后的勝出者就是最佳的繼承人,就像他的父親永明帝一樣。
可是歷史證明他錯了,最后的勝出者,其實只不過是一個運氣最好的人。
太子的繼承者沒有繼承太子的鐵血,他軟弱極了,還優柔寡斷,最后這位皇帝和世家大族們達成了和解。
太子死后不到三年,大雍朝的一切都恢復到他登基之前,甚至因為現任帝王是歷代李氏皇族中最為無能的一位,實際的情況更加嚴峻。
封閉的階級結界、沉重的土地壓迫、高昂的稅收非豪門世家的人啊,終于被逼迫到了極限,然后,他們舉起了反旗。
湛兮沉默地凝視著劇本的封面,最后嘆了一口氣,將它揮散了。
那一場讓整個大雍朝直接步入暮年的戰爭,在湛兮看來,著實是十分令人痛心。
交戰的雙方,明面上一方是逆賊,一方是正義之師,可是實際上,他們都是大雍朝的職業軍人,是大雍朝軍事上的精銳所在。
明面上看,這是好幾位節度使聯合起來造反了,而實際上,這不是農民起義,這甚至不是基于個別幾個節度使的私欲和野心而爆發的戰爭。
這是農門甚至“沒門”的精英階層們在喪失了上升通道后,領導著同為被壓迫的職業軍人們的一場血腥叛亂。
這是階級之戰
簡單粗暴的打個比方,這場戰爭,就是一個名為“大雍朝”的巨人,在左右互搏,直至其中一條胳膊被徹底撕碎,而另一條胳膊再也無法恢復。
在那場像是絞肉機一般的戰爭中,叛軍將領“劉弒”格外出彩。
湛兮注意到,在劇本中,大雍朝的將軍罵劉弒為“余孽”。
余孽劉弒是哪一家的余孽
還有,后來更有那位無能小皇帝對劉弒的破口大罵“逆賊可恨,鷹視狼顧,不軌之人,當刀斧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