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帶著一家人去大吃大喝了。
家的大門口已經扎起了五彩的紙牌樓,一個“壽”字有桌面大小。從縣城里請來的戲班子早已經擺開場面,咿咿呀呀的拉著胡琴,鑼鼓嗩吶已經敲響,唱的好像是“金玉滿堂”……
擺大席,唱大戲,這是過壽的慣例,要的就是一個紅火熱鬧,鄉親們早已習慣了。
和張寡婦一樣,劉學究根本就無心理會戲臺子上演的什么曲目,領著自家的娃娃直接進了家的大宅。
頭道大宅門附近,或站或坐著三五十個要飯的花子,這些早已餓的搖搖晃晃的乞丐也不知是從哪里來的,全都眼巴巴的看著二道門里邊的動靜,府上的管家和仆役也不來驅趕,而是任憑他們散在門口。
早在幾年前過壽宴的時候,就曾經說過:家辦喜事來花子,這是吉兆,足以說明人氣興旺。不管來多少人,都可以吃個肚兒圓,但卻僅限今日。
連要飯的花子都可以吃個飽,鄉里鄉親的就更不消說了。
毫不理會這些等著開飯的乞丐,劉學究和張寡婦帶著各自的娃娃邁步進了二道門。
二道門內早已是一派繁忙景象,李府的下人仆役還有前來幫忙的鄉親,更有一大堆幫閑的男男女女,全都忙忙碌碌,早已把四個臨時搭建的大灶臺圍了個水泄不通。
空氣中彌漫著油煎糯丸子的香甜和熬煮豬油的腥氣,濃郁的油煙氣讓很多半大孩子們總是忍不住的把目光投向裝滿了老肥肉片子的大木桶,活像是一群餓了整整一個冬天的小狼。
劉學究和張寡婦連早飯都沒有吃,肚子里根本就是空的,全等著今天的這頓吃喝來填滿呢,真得很想抓起白面饃饃先大吃一頓,但卻顧忌著鄉里鄉親的臉面表現的非常矜持,各自做著自己的事情,眼角的余光卻不時的掃向灶臺那邊……
太陽已經升起來房檐子那么高了,估摸著已過了巳時光景,四列用木板搭建起來的大通桌一直延伸到了院墻處。
穿著黑襯面棉袍的李府管家扯著嗓子高喊了一句“上甜糕”,摻和了棗泥的黃米糕頓時成筐成筐的抬了過來。那些個流著青鼻涕的娃娃們頓時圍攏上來,好像瘋了一樣哄搶起來。
雖然幾乎所有的鄉親都和劉學究一樣,為了吃這頓好飯食早就把肚子餓的扁扁,但卻對那些甜糕不屑一顧,繼續忙碌著自己的事情。因為大家都已有了經驗,知道這些甜糕不過是哄孩子的玩意,如白面饃饃和老肥肉片子這樣的好吃食還需要再等等。
按照化遠坊的傳統,不足十四歲的孩子不能和大人同席,所以先用些甜糕哄哄他們。等到把孩子們安頓下來之后大人們就可以安安穩穩的上桌吃宴席了。
宴席上有的是好酒好菜,酒菜過后還有不限量的白面饃饃和肥肉片子,那才是招人稀罕的好吃食呢。
所以,大人們還在等待,等著真正的宴席開始。
一同等待的還有那些早已餓的前胸貼后背的花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