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三國時期最出名的發明家之一,諸葛連弩的改進,指南車的發明,發石車的改進,皆是出自于他的手筆。
喬琰原本是沒想到會聽到這個名字的,畢竟馬鈞活躍的時期已到魏明帝時期,也即公元237年之后。
但仔細想來,這又未嘗沒有這種可能。
馬氏子弟大多長壽,比如馬融活到了八十八歲,馬嚴活到了七十二歲,馬倫也可算是長壽的,那么馬鈞呢
她繼續順著信中看下去,便見畢嵐寫道,馬鈞雖然今年只有十四歲,但在協助他完成這翻車制作的時候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因對方只是旁支,家貧無從進學,馬倫便打算出錢資助他的學業,而在他于洛陽進學期間門,畢嵐會對其進行匠作之學的傳授。
既知道了對方的所在,喬琰也不由心中稍定。
她將信收起,朝著這送信的信使回了個禮,將樂平的土產又包起了一份,請信使代為轉交給畢嵐。
在將人送走之后,她當即將縣中和黑山軍中的木匠給征調了起來。
既然畢嵐已經將翻車模型送來,這連通山坡的灌溉裝置便得盡快落成。
對于喬琰行事的雷厲風行,樂平縣中已算是有些適應了,再說這上山砍伐之事和制作木翻車歸根到底還是為了縣中的利益,他們行動起來也頗有動力。
按照喬侯所說,濕潤的土地不利于蝗蟲的繁殖,若是連山地都得到了合適的澆灌,那么除卻有蝗蟲外來,否則相對來說,他們會處在一個更加安全的農作環境內。
而偏偏今年的春雨只下了一陣又停,難免讓人心中不安。
為此,這龍骨翻車的制作速度遠比喬琰所預料的還要快得多。
不過短短十五日,在種植薯蕷的山地之上,已經斜向鋪設出了長槽,接龍骨長鏈而來。
當然鏈條長了也到底不若先前喬琰手搖模型的輕松,好在畢嵐和馬鈞并非沒有想到過這樣的問題,在使用推動的力量上,他們考慮了以牲畜牽拉的方式。
因此當這一條龍骨翻車開始運轉的時候,驅動鏈輪的乃是耕牛。
喬琰自山坡之下朝上方望去。
十五日前便已有生發跡象的薯蕷青苗已經徹底破土而出,更已長出了些許葉片,雖還不到一片郁郁蔥蔥的狀態,卻也正有耕田初盛的景象。
而青苗之上的支架也已經陸續搭建了起來,形成了一種此前在并州不曾有過的奇異風貌。
秦俞在喬琰身邊匯報道“樂平縣中有耕地五十萬畝,此番山地額外開墾了六萬畝地,這六萬畝地中所種薯蕷的存活率大致在八成。按照喬侯所吩咐的,未能生芽的薯蕷都直接清除出來,種下了大豆。”
這也同樣是蝗蟲討厭的作物。
喬琰在心中估算,倘若按照這樣說來,大豆的產量姑且不論,薯蕷本身的產量按照現有存活的養活,即便是按照畝產千斤的低質產量計算,也能達到將近90萬石
好一個驚人的數量
而隨著秦俞的話音同時響起的,是這山間門龍骨木架之間門汩汩而上的溪流之水發出的聲響。
這正是龍骨水車成功運轉的信號
她口中喃喃,“此物山地可用,平地其實也可用,去問問縣民,他們愿不愿意再搭幾條龍骨。”
既然要做,那就做得再干脆一點
若此事可成,那樂平預防蝗蟲的措施便當真是從頭武裝到尾了。
雖說這未雨綢繆稍顯過了些,可在這種災難頻頻的時期,她既無治理一縣之地的經驗,便不如像是她此前承諾喬玄的那樣
先做到面面俱到總歸是沒錯的。
喬琰原本是想著讓一直在主管農事的秦俞和口才更好的陸苑一道去完成這個說服工作,卻沒想到陸苑前來回報的時候臉上帶著幾分微妙的笑意,“昨日的龍骨翻車運轉,除卻縣中接了活的木工在旁圍觀之外,樂平縣內的其他縣民前來圍觀的也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