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之下,戲志才未免過得也太滋潤了。
中平二年的冬日,樂平收獲的薯蕷為了防止保存失當,其中的一部分被趁著這個不需農忙的時節,由喬琰雇傭縣民制成了薯蕷粉,著人送到了晉陽兜售,在他寫給何颙的書信之余也附上了幾罐。
說是喬琰因為先前跟華佗之間的一點交情,寫信去問了薯蕷粉中加入什么藥物合適,最后成了這罐子里的東西。
薯蕷、人參、白術三味并作,理脾胃虛弱之癥,念伯求諸事繁忙,心氣不順,不思飲食,故而送來一試。
這送藥的信里總算是少了點平日里促狹風味。
但如果戲志才不要在信中言及,這樂平的薯蕷因栽培得法,比之尋常山中薯蕷長勢更好,料來藥效也更佳就更好了。
誰讓這家伙根本不是想夸獎藥效的,而是隨即開始大談特談從薯蕷衍生出的美食。
在字里行間的意思就是,你不思飲食得開胃,我現在吃得就挺好的,我把食譜分享給你,要不你也試一試。
比如說戲志才之前就在得風寒時候被喬琰送過的薯蕷排骨湯。
當時的排骨是羊排,畢竟在并州這地方,往北一帶的畜牧業發達,吃羊肉是再正常不過的。
但這一次的排骨是豬排。
將豬閹割這種事情,在商周時期就已有了,若非如此也沒有易經中所言的“豮豕之牙吉”的說法,算起來如今的豬肉味道已算不差。
不過豬在漢時為天子太牢禮之一,也因糧食短缺,家養不易,相對來說還是價格要比其他肉類貴上一些。
可喬琰為樂平侯,還是能吃得起的。
再加上她處在禁足的狀態下,按照戲志才所說,因她頗為重視樂平民生,干脆翻出了前漢編纂而成的汜勝之書,尋到了其中有一條所寫“破以為瓠,其中白膚以養豬致肥”,在樂平搭建了豬圈后先令人劁豬,而后以葫蘆飼養。
大概就是以當時的農書作為憑據科學養豬。
因而在中平三年的冬日,樂平吃上了正版的山藥排骨湯。
有了這等合理養殖,肉味鮮美的豬肉,戲志才的養生美食人生自此一發不可收拾。
何颙接連兩個月,差點想看到信是戲志才寫來的,就將其給撕了。
這混賬玩意先寫什么,樂平侯以冰糖提色,烹煮出東坡肉,雖然戲志才不知道為什么這菜要叫做東坡肉,但并不妨礙他覺得,此物色如琥珀,入口即化,著實是色香味的三重享受。
而后又說這樂平豬肉異味甚少,肉質尤肥,開春之后于縣中郊游,支烤架炙烤肋排,佐以春酒醇香,實是人間享受。
何颙盯著這封信,深深體會到了一種感覺。
一個欠揍的人稍微說了幾句人話并不能改變他的本性,遲早會寫出讓人覺得想跟他絕交的話來的。
然而何颙偏偏還不能這么做。
誰讓戲志才所說的這幾句人話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