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徐晃沒有直接回答。
他只是說道“這等要事,渠帥應當自行決斷才是。”
在楊奉先前的態度中其實已經將他的傾向性給表達出來了。
徐晃看得分明,在胡才部從抵達的時候,楊奉的表現中與其說是對同一方陣營另一位頭目境遇的同情,倒不如說是對這些人手的覬覦。
在這種時候,徐晃雖然直覺將人都盡數留在此地并不是個太好的選擇,也并不合適將這話說出口。
他此時能做的也不過是增強營防而已,一來要防著點李樂和韓暹兩人,一來也要提防他對樂平侯的判斷有誤,對方當真在此時領兵前來。
楊奉一聽徐晃這回答就笑了,他拍了拍對方的肩膀說了句“公明不誠。”
但說歸這么說,他還是很滿意于徐晃這知情識趣的態度的。
他自負自己有這個底氣將胡才的部從吞下去,甚至是進一步吞下李樂和韓暹一人的,那么在己方有著絕對人數優勢的情況下,將人留下自無不可。
更不必說,徐晃在將人安頓下來的位置,恰也是他們這處營寨的屏障所在。
若那樂平侯因先前三路齊出得手而建立起的信心,選擇朝著他們發起攻擊,這些人也正好成為他的“助力”。
若是用喬琰的話來說,應當說是炮灰更加合適些。
可在這個趨于利益共同體,而不是情誼紐帶聯系的同盟中,他對胡才部從逃難到此地的這批人有所覬覦,難道其他人就沒有這個想法了嗎
李樂和韓暹剛經歷了個損兵折將的過程,本就想將自己缺損的人數給補回來。
他們深知,在才打了個敗仗的情況下,要想招募到新人手,著實不太容易。
所以他們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落在了胡才的部下身上。
一方沒了領頭之人,一方正要補充人力,豈不正是個一拍即合的買賣。
不過他們同樣也知道,自己此時該算作是個寄人籬下的狀態,又因有競爭對手的存在,不能將自己的意圖這樣快地暴露出來。
而除卻這兩人外,盯著這些人手的還有另外一人,正是名義上的頭領郭太。
算起來他這個領頭人的身份是如何來的還不是這幾個人剛聚集的時候人人手底下也就是個千把人,誰也不服誰的,干脆將他給推了上去。
但郭太彼時能號召個幾百人,其實也不算是個完全沒本事的人物。
只是這幾人都顯然不樂意見到一個真正的實權領袖壓在他們上面,因而這兩年間門多有限制他的發展,充其量也就是在明面上給他個統帥的位置而已。
以至于當這些人都已發展出了千人的手下,又因為這些人的家眷進一步擴張人數后,他卻還握著那可憐巴巴的一千來人。
現在胡才身亡,那么他的部下是不是正應當歸屬于他這位白波主帥統轄才對
郭太也忍不住動起了小心思。
他甚至難免在此時思考起了一個更加危險的想法。
若是將他、李樂、韓暹三人的人手,以及胡才部從匯集在一起,人數對楊奉是有壓制優勢的,而從這樣近的距離下發難,即便是以那徐晃再高明的本事,大約也防不勝防的。
他倒也沒指望自己一口氣將所有人都給吞下去,但若是在已經少了個胡才的情況下,他能成為一個實權統帥,甚至將一直以來對他都沒多少尊敬的楊奉給宰了,何其妙哉
不過在達成這個目標之前,這些各懷心思的人,還得面對一個更加真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