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和肅慎,就是現代的黑龍江之地。扶余更為靠近幽州,肅慎則在東面,囊括了沿海群山之地,一路接鄰到海上。
而高句麗的情形與之同樣相似。
呂令雎朝著抵達這遼東議會之地的甘寧說道“高句麗背靠沃沮,將其納為屬國,兩方之間門以蓋馬大山為界,早年間門,一旦漢朝駐兵有西進高句麗之意,其國主便往沃沮方向退避,以大山為屏障。此地背山向海,土地肥美,乃是適合于五谷耕作之地,助長了其獨立在外的野心。”
“甘將軍,你以為如何”
甘寧敏銳地意識到了呂令雎話中的兩個重點。“你說肅慎之民有乘船盜寇之能,沃沮之地背山向海”
這向海二字在他的口中加了個重音,不出意外地得到了呂令雎肯定的答復,“不錯,向海。”
呂令雎接著說道“貴霜之戰,孟起將軍與彥明將軍經由懸度山直抵貴霜王都之地,將其自背后斷絕生路,不得不向我大雍臣服,今之扶余與高句麗未嘗不可如此。”
“只是,這一路若只是請甘將軍自背后繞行登岸,與我幽州兵馬兩路合擊,又多少有些浪費了這兩年間門扶南大艦的興建。”
“以陛下之意,請甘將軍率領水師發兵之后,經由渤海抵達三韓與倭地之間門的海峽,進入沃沮、肅慎以東之海域,成功剿滅高句麗與扶余,將東北土地納入大雍治下后,經由原路折返,將樂浪海中百余倭國之地一并奪下,令請三韓之中辰王前往長安一見天子。”
樂浪海也就是后世的日本海,但在如今還以幽州樂浪郡毗鄰而得名。
樂浪海之中有倭人,分作百余小國,在西漢時期還有入朝獻禮之事。
而此時的朝鮮地界上則分作馬韓、辰韓、弁韓三方,其中馬韓最強,其中的君主也號稱辰王。
甘寧既然要從渤海海岸出發,經由三韓與倭國之間門的海峽進入樂浪海的區域,自扶余和高句麗屬國的后方登岸進擊,與自陸上出發的呂令雎形成兩面夾擊之勢,何妨在回師之時,將朝鮮海峽兩岸之地也憑借著水師戰隊再行一番震懾打擊呢
這不就是順路的事情嗎
要是連與這等與大雍鄰近的海上之國,都沒有拿下的本事,又談何在隨后朝著更遠的方向進行航行,以達成陛下意圖尋訪未知之地和未知之物的目的
甘寧回道“我明白了,呂將軍放心便是。”
這些未曾經由法令教化之地的沿海多有盜匪,但也不看看,他甘寧是從什么行當起家的。
錦帆賊在擁有了這日益壯大的水師和船隊武裝之后,若還不能給這些家伙以迎頭痛擊,讓他們知道大雍陛下的威名,可對不起他朝著喬琰發出的雄心壯志之言。
昔日曾經用來給公孫度送上一份驚喜的拍竿與鉤爪連橋,在由交州、揚州和徐州打造的大批艦隊中也多有武裝,而船頭重弩更是因船身的日益加固而又增大了一輪射程和威力,就算因火藥易受潮、火炮也尚在研發之中的緣故并未被放在船上,要對付肅慎、沃沮、三韓、百倭之人也足夠了
不過這一戰,因東北地界上的嚴寒和物資調配之事,最終還是沒在元昭三年的尾聲即刻發動,而是放在了次年的開春。
于禁、曹洪等將領也被趕在開戰前被調到了此地。
扶余和高句麗二方正覺大雍依然將目光放在西域之地和中原內部治理的時候,呂令雎和郭淮便已在張遼坐鎮后方的支援之下分作兩路進取扶余與高句麗,以絲毫未給對方留下喘息之機的雷霆方式直撲其部族王都之所在。
正如她在向甘寧介紹之中所說的那樣,這兩方便是心存僥幸心理,以為自己尤有退路可言,這才始終保持著那獨立在外的狀態,只當大雍對于他們縮著腦袋做人就已滿足了,在驟然遭到了這樣一出打擊之后,他們當即一個退往肅慎一個退往沃沮,以圖能憑借著這方后路來遏制住呂、郭二路兵馬的長驅直入。
好在,歸屬于大雍治下的鮮卑,是不可能對大雍出兵做出什么有效策應的,只因在扶余和鮮卑之間門作為隔斷的,便是后世被稱為大興安嶺的存在。
但他們又怎么會想到,那支揚帆起航、即將揚名于海上的隊伍,甚至比呂令雎等人還要早一步出發,也已在此時抵達了沃沮和肅慎之間門兩山斷口處的海灣之地。
目標正是截斷他們的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