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身在此地的乃是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的長官,不當被稱為太監。
二公九卿制度為二省六部制所取代,在喬琰看來是有其必然性的。
二省六部制的相權分立、分工配合,若能在人員的選拔和帝王的掌控之中避免那等扯皮拖延的情況,對于各個部門機構的運轉和皇權的加強無疑有其不可替代的優越性。
在去歲她便對二公九卿的官職進行了調整,改任為了二省六部的長官,甚至一改立新不破舊的原則,將九卿虛銜都并未做出保留,僅僅留下了宗正這個用來掌管皇室內部的官職,由喬真掛了個職位在,以便后來人能在此基礎上賦職。
而在二省之中,由程昱出任中書省中書令。
因西域都護府已在彼時收回一年有余,調任陸苑還朝,接任門下省侍中之位,轉任魯肅為涼州刺史,傅干為西域都護,蔡昭姬自少府調任門下省黃門侍郎,作為陸苑麾下頭號屬官,同時令其繼續督辦書籍印制與月報編纂之事。
戲志才則自并州調回,出任尚書省尚書令,由荀彧擔任其輔官,而后將龐統由徐州調往并州擔任并州刺史。
以中書省草擬決策,門下省審議批復,尚書省統轄六部執行。
這便是二省。
二省長官同為宰相,政事堂設于門下省。
事實上戲志才并非適合于尚書省長官最佳人選,但因二省六部初立,司空黃琬又“告老還鄉”,坐在此位上的必須是一位對喬琰而言的心腹。
所幸還有荀彧在旁協助,不至于令其處在俗事纏身的狀態。
而同樣有擔任此位潛質只是年紀尚輕的諸葛亮,在喬琰的詔令之下已經從冀州別駕轉任冀州刺史,只等數年歷練之后調回朝中。
更何況,戲志才在此位置上不會過度攬權的特點,也令下轄六部各自分權運作的環境,更為直接地對她這位皇帝負責。
尚書省之下,刑部尚書由喬亭擔任,陳群、荀悅、盧毓為其輔官。
工部尚書暫由馬鈞擔任,黃月英從旁協理,但誰都看得出來,比起擔任官職,像是馬鈞這等更長于發明之道的,其實適合在幕后做研究,而不適合走到臺前。自官職
改革到如今,主理工部事務的其實一直都是黃月英。只怕不出半年就會出現權力的交接。
掌管武官選拔和兵籍造冊調撥的兵部尚書毫不意外的是趙云囊中之物。
想看千里江風寫的三國你管這叫謀士第446章番外二完嗎請記住域名
負責科考、藩屬以及外交往來的禮部由喬嵐接管。
田地、戶籍和賦稅財政之事直接由此前為大司農的秦俞接下,是為戶部尚書。
最后一處吏部同樣有些特殊。
早年間為大鴻臚的陳紀,因其還曾負責弘文館取士和科考出題閱卷之事,故而這負責官員任免考校的吏部尚書由其出任。
但莫要忘了,雖說陳紀在池陽醫學院醫官的調養之下身體依然康泰,卻也是年過七十之人了。
在他原本的計劃之中,眼看陳群在大雍朝堂上站穩腳跟,他便該當和皇甫嵩、盧植、趙歧等人一樣頤養天年去,誰知道忽然被喬琰扣上了這么一個官職。
可當陳紀看了看自己副手的身份之時也便理解了喬琰的這個決斷。
諸葛亮擔任冀州刺史后,徐庶便被從冀州調回。
為免寒門庶族黔首背景出身卻出任二省六部長官的數量過多,一時之間連同官制改革一道引發臣屬不滿,且為避免姐妹同堂之余還有母子各統六部之一,這才拉了陳紀出來充當擋箭牌。
就像馬鈞隨時可能退居科學院院長,卸任工部尚書一樣,他陳紀至多也就是在吏部尚書的位置上坐兩年,就能功成身退,將位置轉交給徐庶,這兩年間也不至于逼迫他一個長者勞心費神,那倒是也沒什么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