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種手法,將李思詩在追夢之聲里的角色定義為女配,再選報今年的金蓮獎最佳女配角竟奪,這樣她們能得獎的“贏面”就明顯大了不少。
這樣的“主轉配”式跨界轉換,乃是后臺運作的慣用手法,陸怡婷對此不算陌生,早早就在之前的時間里陸續安排得差不多了也別說先拿女配獎項再拿女主獎項會掉格,事實上,這才是一個演員得獎的最正常的流程。
那些一出道就拿下主角獎的,要么過分契合角色本色出演、要么天賦異稟超絕常人、要么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再加一點點運氣
既然李思詩沒能像黃倩妍一樣出道恰逢電影黃金時期,靠和各式各樣的大牌巨星合作大片,用數量堆積成大花旦;也不能像嚴穎怡一樣出道遇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時機,被時勢造神;那么干脆就是給她重新安排一條穩扎穩打的路線,從“低”升起,拿下所有該拿的獎項。
甚至乎,這條因為李思詩剛剛新人出道不久就碰上神仙打架、最終只得被迫重新修改出來的發展路線,才是最難以復制的一條路線新人獎、配角獎再到主角獎,乃是一個演員最為標準的表演獎項“大滿貫”。
除卻金影獎草創以至于很多條例都還未曾完善的第一屆,出現了所謂的“曇花一現”,由本色出演問題少女的陳碧湄同時提名了最佳新秀獎和最佳女主角,并且最終成為了最年輕的金影獎影后和作品最少的金影獎影后之外;其他“天才”們一出來就直接拿主角獎的話,都得是會因為“獎項均攤”的潛規則而缺失掉演藝生涯里的新人獎。
而新人獎在某種程度上,甚至都要比分量最重的主角獎更難拿因為它對于每個演員來說是有且只有一次,僅限于新人出道時出演的第一部電影。
因此,李思詩在收到新得獎計劃時,是并沒有任何意見的她出道的時機確實是不太好,大牌們的格局基本都穩定得差不多了,未來不久還有荷里活大片的沖擊,想要從這樣的局勢里走出一條路來,那就只有是這樣穩扎穩打,從“低”升起了。
當然了,這樣的“大滿貫”,對于有點收集癖的李思詩來說,其實也是一個很難抗拒的東西。
臺島的金蓮獎在千禧年后才有新人獎,所以她只需要收集“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女主角”這兩個獎,就基本能達成普遍意義上的金蓮獎表演獎項“大滿貫”。
而金影獎這邊她已經先拿了最佳新秀獎這個新人獎,接下來又是強敵圍繞,那么干脆先從相對更好拿的“最佳女配角”拿起,以后再努力爭取“最佳女主角”,達成金影獎表演類獎項的“大滿貫”而就她的印象里,未來能達成這個金影獎表演獎項“大滿貫”成就的,就只有現在還是萌萌噠軟乎乎的少年蕭榭一個人。
反正她已經在選美一途走過了“天賦異稟”這一條路,那么來到影壇這邊碰到時機不對,那就趕緊轉換成“穩扎穩打”路線,也算是一種新的嘗試了。
若不是李思詩前面接連兩部電影女主角都被影后級人馬截和,莊夢華估計都不會在那時候,對她說出那一番要找機會好好捧一下她的話不過陸怡婷想,以莊夢華的性格,那些話應該也不會是空話假話,主要是需要等待和尋找時機而已。
好點子和好本子總是難求,想要沖獎、同時最好還能保本小賺的好劇本那就更是基本靠碰運氣,所以如今不止是李思詩在等待這個“機會”的到來,她們同樣也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