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三年春,馬佳家與海商組織的第一出海隊伍還未歸,但開放海禁后的港口已經重新熱鬧起來。
海上貿易是一來一往的事情,事實上,大清的富裕已經迎來四周不止一處外國商人的窺視,可能不止外國商人。
馬佳家的人錢不夠,但有背景,權與利往往是兩個根本扯不清的東西,而在封建社會,權往往才是頂頭上司,這種時候趁著混亂不知不覺混入其中。
出海的人未回來,已經小賺一筆。
康熙見海禁一開真有利益可賺,其所征收的關稅成在年末戶部計算的時候特別亮眼,于是年一過,便在閩海關、粵海關、浙海關、江海關設置四個海關點。
規定:“凡商船出洋及進口,各貨按斤、按匹科稅者為多,有按個、件、副、只、條、把、筒、塊者,各按其物分別貴賤征收。”1
之前只能說是試探,這一國策,才是真正把海禁定了下來。
康熙的確看到了海商帶來的利益,但他還是沒有特別搞清楚這個利有多么大,也不明白這會是粵閩浙等多地官員們腐朽的開端,只因制度體系有許多漏洞可鉆。
副、把、筒、塊很多制度都只是大概,貴賤征收也不過是指值得上貢這樣的珍品。
暴利在眼前。
清官一年才出幾個,大多數都是普通人而已,見到這么多真金白銀,還有明晃晃的空子擺在面前,有沒有足夠的規則束縛,他們能不動心
肯定不能
正如之前長瑞和塔娜的課題而言,當他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產生停頓乃至于反問的時候,心里已經搖擺不定。
當開始收一件兩件不打緊的東西時,底線開始放低。
而人一旦越過底線,會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然后他們便一點點往前突擊,甚至于把銀兩交由給專業富商,讓他們幫自己經營,從中獲得暴利,已經不是簡單賄賂的問題。
而康熙對官員又過于仁,導致康熙朝后期,朝廷的蛀蟲上下都有,最富的地方也最多,這也是導致海禁的原因之一。
康熙年邁變了很多,但智慧依舊擺在那里,也看得出來當中的東西,也是后來重新海禁的原因之一。
他的海禁是不徹底的。
康熙把自己晚年已經存在很多問題整一爛攤子,交由給治國手段最為硬核的雍正。
雍正也不負所托,在治理蛀蟲上面的功績非常強,還有很擅長于治理國內政務,卻不像康熙一樣對海外有所了解與興趣,而且最可惜的是死亡時間太早且可供挑選的繼承人很少。
再然后,下一位是乾隆,乾隆不可能沒有看見西方危險。
乾隆早期與路易十六當過筆友,隔空懟過葉卡捷琳娜二世。
他其實政治手段和智商都不算太低,否則也不會借著雍正為他留下的國庫財產,進一步擴大與超級加倍再加倍,搞了個大清盛世之一。
但乾隆最大的缺點也很明顯,他眼中只有自己,過于貪圖自己的享受。
身為君主,信中目睹筆友路易十六死亡的他不可能意識不到西方的真正危險,卻不加以正確防范,更不會發展大清,第一件事是縮回烏殼,把自己保護起來,從而真正的閉關鎖國。
乾隆把手段都用在享樂與鞏固自己的地位與政權上,對于大清的未來考慮得非常少,比康熙少,比雍正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