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兩黨再一次在朝廷上碰撞,又因小格格的出生而平靜下來。
朝廷本來該是嚴肅正經的地方,但因康熙不允許太子黨與大阿哥黨把國事政事放在明面上爭,只有這種后院小事無關緊要,導致他們兩黨的人看起來像是圍著一
個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打轉。
還偏偏因天天念叨而形成了一種執念,越陷越深,越來越癡迷。
有一種兒戲的荒謬感,非常戲劇化。
至于胤祉,除了聽到伴讀講的某一次關于他“疑似不行、大半年過去后院格格一點反應都無的傳言”而黑臉了幾天外,其余時間都處于吃瓜看戲階段。
只是這種圍觀吃瓜的日子也持續不了多久。
在大福晉生下二格格不久,前線傳來,噶爾丹率領三萬大軍,向漠北喀爾喀蒙古地區進攻1。
與此同時,固倫榮憲長公主從羅剎國早一步得到情報。
在此次小型戰役中,率領已收服的護衛隊,與喀爾喀部落的首領土謝圖汗合作,更準確說,加入其隊伍,小勝一把。
消息入京,滿朝震驚。
他們不知道應給震驚固倫榮憲長公主的大膽好呢,還是噶爾丹狼子野心,當然,這個時候還是后者重要。
國事大于天。
即便是忠言逆耳的言官們,在康熙的大夸特夸下,也只能忽略長公主女兒的身份,只夸她不愧是巾幗公主。
在康熙的支持下,榮憲長公主娜首次有了光明正大參軍的機會。
沒過多久,康熙二十九年五月,噶爾丹第二次東進入侵蒙古草原,與清軍在薩里克河邊的烏蘭布通峰第二次碰撞。
榮憲長公主與其額駙都參與其中,他們二人雖都不是主將,但基本上可以等同為副將。
此次戰役以噶爾丹的撤退告終。
榮憲長公主一方也就是清軍也不能說完全勝利,他們沒有抓住滑不溜秋的罪魁禍首噶爾丹,己方軍隊折損率也非常高。
榮憲長公主也不泄氣,趁著混亂收服軍心,進一步加深在漠南的話語權,不止漠南,還有漠北漠西,第一次在整個蒙古擁有除了皇室公主以外的彪悍聲望。
與此同時,康熙做了一個決定,他要御駕親征。
前朝一片嘩然。
很多官員們都在勸康熙,以龍體為重,但康熙本就不是那么容易妥協的人,即便太皇太后在世,當初三藩也說撤即撤,他下了決定改變難于上青天。
既然親征已定,只能做萬全準備。
康熙與以兵部為首的朝廷眾官,商量得出的大致行軍計劃為,任命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率左路、恭親王常寧為安北大將軍率右路,分別由古北口、喜峰口出擊又令盛京、吉林將軍出兵西進,協同主力作戰1。
此外,皇上會親率禁旅進駐博洛和屯督軍,掌控全局。
再說此等大事不可能只有臣子們關注,長大的皇子皇女同樣干勁滿滿。
榮憲長公主雖然身為女兒,不易親自上戰場,但畢竟噶爾丹一事上有功,康熙特許她趕往博洛和屯迎接圣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