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消息后,李修竹一路快馬加鞭,花了、四天的時間門,抵達京城。
一路風塵仆仆,于是他在京城郊外的小客棧住了一個晚上,調整作息與狀態。
客棧老板差點拒絕他,只因他的藍眼睛高鼻梁,有點像是外邦人。
自五貝勒爺揭露外邦人的狼子野心后,本來被以禮相待像是南懷仁這樣的傳教士,居住生活便變得尷尬起來。
各地的教堂不說新修,甚至有舊教堂都在官府的插手下,被強行拆掉。
本來已經有一些跡象的西方信仰傳播又縮了回去,在大清的傳教士不得不被迫與道士、和尚多多交流,念經論道,乃至于品讀了解一下道德經、常清常靜經、清心經等等。
美其名曰:“文化交融,海納百川。”
不管是什么文化,在華夏傳播都得過了本土文化這一關。
此前又不是沒有這樣的例子,最典型最成功的例子在佛教,不典型不成功的例子在摩尼教、明教、白蓮教等。
傳教士們:“”
西方的新教舊教能夠打的不可開交,正是因為他們彼此無法調和,這還讓他們多去了解一個其他信仰從其他信仰出發
這個時候還沒有尊重信仰的說法,因而嚴重涉及到底線問題,他們根本無法接受,也很難像什么群神群像。
對于這個,這里要做一點補充。
因榮憲長公主對于中亞與羅剎國東亞版圖的野心,她對于道教與佛教的了解并不是淺嘗而止,非常看重這一部分。
尤其是佛與道。
不再是各地的和尚與道士各寫各說,而是把得道高僧們結合起來,讓他們盡量統一一個直白易懂的說法,然后在蒙古、中亞等新占領或商業涉及的地點傳播。
因效果不錯,京城這邊也在慢慢地借鑒與規范。
也正因為這些,越來越多的人真正了解西方信仰不像是他們以為的佛道那么簡單,他們甚至可以參與外邦的皇權更替,這些傳教士在人們眼中不一樣起來。
民間門百姓可能對這些了解不多,但因禁止阿芙蓉一事鬧得沸沸揚揚,他們也聽說外邦人向他們投過吸食靈魂的毒藥,還有不少人親眼目睹靈魂被吸食的慘狀,對于外邦人的防備心不可預料地增強。
李修竹在大清待這么些年,對于這些事情已經了解很多。
他也曾親眼目睹過吸食阿芙蓉的人,荷蘭也有富有商人吸這個,“吸食靈魂”一詞的形容再貼切不過。
他已經不是過去的他,明白這種東西四處流傳的危害,以及幕后之人的險惡用心。
對于客棧老板的防備,李修竹開口便是非常順滑的大清官話,聽不到多少口音,而且還會背誦道德經、易經,張口閉口多出不少“子曰”。
令客棧老板以及其他人側目而視。
老實說,京城的傳教士數量不多,但也不是非常稀少,他們的口音聽著非常別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