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樣的神藥還不能與安寧伯府聯系過于密切,最好出自于某一個港口基地,這些都只有徐徐而來。
歷經半個月左右的基礎培訓,每個人都收獲良多,也對新主越發欽佩。
他們收拾行禮離京,各奔東西,留在京城的只有莽古爾泰一人,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走的是正規海軍道路。
清朝初期也有勢力還算不錯的海軍。
只是清朝建立海軍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收復臺海地區,在順治與康熙時期,海軍主要由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施瑯率領。
施瑯是明末清初降清將領,在他上任期間,一直積極訓練水師,為大清成功收復臺海后,也不間斷。
他對于西方殖民者比內陸官員了解更多,對尤其是荷蘭殖民者的侵略本性印象深刻,是名垂歷史的一號人物。
問題在于他今年去世,這也意味著臺海邊境的水師出現關鍵性空缺。
如果按照馬佳蕓蘭記憶中的歷史發展下去,因臺海已經收復,康熙對于水師便有所忽略,不再重視。
上行下效,其他人也一樣,可能更甚,這導致大清的水師兵力越來越差,一朝不如一朝,直到因國難而不得不自救。
但如今胤祁在外交部門,且康熙已經得知外邦人的狼子野心。
臺海邊境至少不能完全忽略。
問題是派誰去,有誰能夠接替施瑯成了當前一個不小的難題。
清軍擅長水性的人不多,滿八旗蒙八旗更少,完全讓漢臣上任,康熙又不放心,施瑯擔任不是迫不得已嗎
而且駐守邊疆并不是一件好差事,有時流放官員也是往那些地方去,在官員們眼中,這可能是下放了。
至于海外相關,太子黨與大阿哥黨的確眼饞過二阿哥引入紅薯玉米等事情,他們也曾派人出海過,且不說出海危險系數,要想找尋他們需要的紅薯玉米功績,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況下,難于上青天。
不過出海一事在金銀上的確挺容易賺的,他們也沒間斷。
但也沒有過多重視,臺海的駐守對于對于他們爭兵奪權來說,利益遠比京城、盛京、江南等內陸地區小。
胤祉便順勢撿了這個漏,將臺海駐軍推薦為他的人。
只是這一位將軍年事不小,怕也是訓練不了幾年,需要繼承人,莽古爾泰混入備選繼承人之一。
至于他是否能擔任這個繼承人,未來是比這個繼承人更厲害,或者無法勝任再回蒙古,一切靠他自己。
其他人也一樣。
馬佳蕓蘭資金、信息、技術、商品、機會等再多的東西,假如他們的能力不足,自然而然會有其他人替代上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