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陳凡騎著二八輕便自行車在城里四下轉了轉。
這會兒還沒開始舊城改造。西街、南街、老電影院、老百貨公司、老照相館統統都在,陳凡也能從中找回諸多兒時的記憶。
轉了一圈兒后,陳凡來到西街的半截城墻上曬了會兒太陽。
藍城市是一個縣級市,西邊臨海、東邊靠山。
東北地區的城市規模一般都比較大。一個縣級市人口都能達到100萬。當然,市區人口也就30萬左右。
自古以來,東北地區都被稱作關外。
但事實上,東北地區并非所有城市都算關外。
因為關內關外是以山海關為界。山海關以東以北算關外,以西以南算關內。
而藍城市剛好在山海關東南方向。
所以,藍城市一部分算關內,一部分算關外。
民間的老話也是這么說的:金復海蓋,瑩口在外。
也就是說,到了瑩口那邊就算關外了。
盡管大規模的城市改造還沒開始,但在陳凡到盛京讀大學的這四年里,市區的變化還是很大的。
柏油馬路更平整了,也增加了一些新建筑。跟老城的一些古舊建筑看起來有些格格不入。
快到中午時,陳凡才溜溜達達回家了。
剛走院門前就聽到一陣歡聲笑語。
不用想,肯定是哪個街坊在家里玩耍。
陳家的房前屋后有七八家鄰居。
大多數處的還不錯,起碼明面兒上都說得過去。
房后是老龔家,東邊兩家是老董一家五口、小方一家三口,對面是姜胖子一家四口,西邊是老隋家……
陳凡走進院子一看,是東邊老董家的小兒子董福禮,在跟陳波說笑聊天。
陳波一邊摘菜一邊笑著。
80年代以前,是均貧富的時代。各家各戶誰也不比誰有太多錢。8級大工匠H縣長的工資差不多,也就六七十塊錢。其他老百姓也是大同小異。
但貧富差距也是存在的。區別就在于誰家會過日子,誰家不會過日子。
比如老董家,他們是雙職工家庭,有三個兒子,也沒什么額外負擔。日子卻比大多數街坊鄰居們都過得狼狽。
老董愛喝點小酒,老董的媳婦老趙則大手大腳、性格豪爽,人送外號趙彪子。
每個月月初的時候,嘴饞的孩子們都喜歡候在董家門口,等香氣飄飄的時候就湊過去。因為趙彪子要炸東西了。
對于趙彪子來說,萬物皆可炸。
米、面、魚、紅薯、土豆這些自不必說。
連粉條、豆腐都能炸。
20年后,陳凡到董家做客時,趙大媽正在把雪糕炸了吃。
那年月,米面油是供應的。
所以,每個月的頭一個星期,董家香氣四溢、歡聲笑語。過了一個星期后,則唉聲嘆息、吃糠咽菜。
到了1983年以后,隨著“萬里長城永不倒”的歌聲,家家戶戶都開始買黑白電視了。
唯獨董家買不起,哥兒幾個沒事兒就到街坊鄰居家蹭電視看。
董狐貍沒事兒愛到陳家來。
趙大媽性格豪邁大方,寅吃卯糧,也不愛收拾家,照顧孩子。
董家的三個兒子一個個都埋里埋汰的,尤其老三董狐貍,從小就又黃又瘦,誰看見都想欺負兩把。
陳鋒這種蔫兒壞的人自然也不會錯過。
小的時候有一次,陳鋒出門倒垃圾,正好看見董狐貍蹲在垃圾堆邊兒拉屎。陳鋒嫌膈應的慌,就直接把垃圾劈頭蓋臉倒上去。
董狐貍頂著一頭的垃圾來陳家告狀。
這會兒,陳凡和陳鋒哥倆長得比較像。董狐貍傻傻分不清,就支支吾吾地:“陳凡,你家陳凡……”
劉雅麗一臉的懵逼:“我家老大一直在家里坐著啊。”
這真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