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世,陳凡是個孤陋寡聞的人。
年輕的時候還行,身為大學生,總能比同齡人看的略遠一些。
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娶妻生子,經濟越來越拮據,人也日趨保守,漸漸就被時代淘汰了,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也越來越差。不會擺弄電腦,不會用智能手機,不會上網。
都說窮則思變,其實人越窮膽子越小,思路也就越窄。就像潘曉說的,人生的路啊為何越走越窄。
盡管如此,陳凡多少也知道一些那個年代的發財之道,雖然是后知后覺。
房地產、股票之類的在八零年代末根本沒機會參與。
燕京、魔都、盛京、旅大之類一線城市眼下倒是開始有商品房了。
但不具有投資價值。
因為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房子的價格幾乎沒多大變化,增值的速度還跑不過銀行利息。
當然,海南是個特例,91年1500元每平米,兩年后猛漲到7500元每平米。
除了房子、股票之外,還有郵票、古董之類的。
但其實到了80年代末,人們已經學精了,大多知道這兩種東西可以增值。
此外,還有一種東西相當于準房地產。
這就是柜臺。
早年間,全國各地的露天市場一般都實行松散式管理。
不論燕京、盛京、旅大這樣的一線城市,還是藍城這樣的小城市,基本都是自己買鐵皮房子,占據固定攤位,定期交很少的管理費。
隨著社會發展,攤位越來越貴,很多早期的攤位主都不做生意了,轉手當起了“房東”。
等蓋大樓以后,攤位變柜臺,“房東”的資產坐地升值幾倍甚至幾十倍。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批人是最早吃到房地產紅利的人。
甚至在某些大城市,露天市場還沒拆遷,攤主都賺的盆滿缽滿了。
比如燕京的秀水街市場。
早年的攤主到90年代中期時,很多都已經不干了,專門當“房東”。
這些個體戶本身就是社會上的無業游民,甚至是找不到工作的二流子之類。
這一下咸魚翻身,整天無所事事,開著小轎車到處溜達,成了一幫頑主。
到2003年的時候,秀水街市場蓋大樓。
這個時期,有關方面也學精了,設置各種條件,阻止攤主們隨意倒賣柜臺,他們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在此之前,全國各地的攤主們顯然就是最早的炒房客,只是眼下他們自己還沒意識到。
陳凡在市場里轉了轉,還真有人愿意出手柜臺。
哪個年代都一樣,干實體的吭哧癟肚、摳腚咂手,賺點辛苦錢。真正賺錢的反而是投機倒把分子。
奶奶的,這一世讓老子也投機一把。
陳凡東打聽西問問,一口氣收了五個柜臺。
兩個連著的一萬八收的,位置偏一點的7000,另外三個,分別是一萬、八千、九千。
收完柜臺,陳凡直接就問其他攤主:“誰想租柜臺?幫著問一下啊。”
那些攤主都愣住了。
有人甚至小聲說:“這他媽不煞筆吧?有這個錢還不如存銀行呢。”
確實,柜臺租金還沒眼下的銀行利息多。
電話就留陳波她們那里建材商店的號碼。
這也相當于讓陳波鍛煉鍛煉。
不給她設定價格,讓她自己去打聽,自己去斟酌。
離開西柳市場,陳凡直接往家走。
剛走到自家院子外面時,就看見李大牙家墻外有工人在忙碌著,好像在拉著什么電線。
看了幾眼,陳凡才看出來了,李大牙家這是要裝電話了,連忙湊了過去。
陳凡其實早就想裝電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