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這朝廷,這江山本就是他愛新覺羅一家的。
他不過是左手倒右手,一丁點兒利都不曾沾上。
可是,他還是做了出來。
如此品性,讓朝臣紛紛拜服。
而張英下朝后,回到了自己的值房,將本來留給胤礽與胤褆的課業取出來,看著上面那“若某地大旱,何以賑災”的題目,翻了兩下。
這道題目乃是張英本要對于兩位皇子的仁政之說做以考核。
胤褆性子火爆,但其品性頗佳,直接大筆一揮,寫下了大意如下的話
“一則開倉放糧,二則賑災施粥,徐徐圖之,以觀后效。不可使民流與外,仁政與鐵血并濟,必要之時可以軍隊鎮壓。”
不得不說,過了一個年,胤褆長大了不少,雖然其中開倉放糧,軍隊鎮壓二者有些過于理想化。
畢竟,開倉放糧,如何放才能放到百姓手中,軍隊鎮壓,鎮的是普通百姓還是流民。
這些都是需要根據實地情況具體決定的,遠非紙上空談。
但是,一個八歲少年可以寫到這些,已經很令人驚訝了。
不過,張英看著胤褆著重寫了如何用軍隊鎮壓之事,還是不由搖了搖頭。
大阿哥聰慧卻魯莽,無治國安民之仁心,卻有征戰四方之豪情,可為臣為帥為將,不可為君也。
張英只在胤褆的那張答案上停留了一瞬,隨后,接下來的便是胤礽的了。
胤礽的回答,讓張英在其中用紅叉標注了近乎整整一面,放眼看去,那叫一個萬里江山一片紅
此刻,張英手指微顫著從懷里掏出來那顆飽滿的麥粒,放在了那張薄薄的紙旁,臉上悔意難當。
無他,這張答案紙上,胤礽清楚寫著
“若水泥路遍布大清,可以驛站之神速,千里奔襲之效而勘察其災之輕重緩急。
輕則免稅,以驛站、報社之威,傳達四方,以防貪墨者魚肉百姓。
重則開常平倉,借一還一,施以蘊土丹、良種二者合一,可得三倍畝產,來年其憂可解。
另,以上種種,因其涉利頗多,初次使用建議于驛站,報社等體系發達后再行此法。否則,孤恐吾皇將因證明其真實性而頭痛。”
這張回答,乃是胤礽與七日前寫下,彼時的張英對于那三倍畝產心中頗有幾分懷疑,是以一直沒有點評。
只是對于其中胤礽對驛站,報社等的推崇,以叉判之。
無他,自古以來,驛站乃是官員外出辦差之時用作休息落腳之處,可是在胤礽的筆下,這些地方被平常化,普遍化。
“若每村一趟之上,有一驛站,則算我大清驛站體系完備。”
張英評其異想天開,畢竟,即便是如今各個關節之地設置驛站之事,每年花費白銀已經不計其數。
若是每村莊能有一家那還得了
至于那報社更是無稽之談,邸報自古就有,那便已經盡數夠用,何故要再建報社
至于胤礽若提出的讓百姓養成讀書看報的好習慣,那在張英看來怕是需要百年,數百年才能做到。
彼時的張英只覺得太子爺的想法不錯,但也不過是紙上空談罷了,這些日子正在旁敲側擊的讓太子爺腳踏實地一點。
卻不想,一場朝會改變了他的想法。
畝產三倍,已經被落到了實處。
而太子爺所寫內容中的,建議此法與驛站、報社體系發達后再行此法后那玩笑的隱憂竟然今日在朝堂上成了真
張英一時竟然開始暢想起了胤礽在那其中所提到的一村一驛站,人人習慣看報的未來日子。
不知幾時可以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