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瑯拿過去翻了翻,“你這是既有家常菜色,又有國宴上那些大菜啊。”
“嗯,家宴什么的也可以來啊。消費還是比較合理的。”
她廣告詞上就寫的承接家庭聚餐和商務宴請、團拜會
“這得是什么樣的家庭才吃得起啊”
程瀾笑笑,“對了,高大伯說元月八號請你一起吃晚飯,就在甲子廳。”
甲子廳就是第一號包間,第二近正房的東屋。
她這里的廳就是按天干地支排序的,和年歷一樣。
林瑯點頭,“明白,娘家代表嘛。還有昕姐是吧”
“他們一家三口。”昕姐和于大哥28號就領證了,到時候就是真正的一家三口。
20號,北京日報上刊登出程氏私房菜館的招聘信息。
北京日報當然沒有人民日報的影響力大。
但是,想在人民日報上打廣告,程瀾的財力是真的還達不到。
而且她還要配圖,那占得板塊還不算太小呢。
不過,程瀾本來就是針對北京本地人,足夠了。
大家如今看報紙看得仔細,什么卡卡縫縫都會去看。所以看到的人會比較多。
看到這則廣告的北京人都覺得還挺新鮮的。而且,看過廣告的人確實一下子就記住了。
一是工資待遇確實好,雖然服務員的名聲不大好聽,但一入職就相當于車間主任、廠長的待遇了。
這在當下全國還有2000萬失業年輕人的當下,吸引力不是一邊的大。
二就是后頭說的才是記憶更深刻的地方。
國賓館的大廚停薪留職來掌勺啊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真想去吃吃看。
一年辛苦到頭,要過年了是不是可以去吃一頓呢
或者說家里老人做壽、娶兒媳婦擺酒這類大事能不能去一下呢
人家說了承接這樣的業務。
這說出去該多有面子啊
一年一次、兩次的話,對干部家庭也還是敢想一想家宴去那里的。
廣告連續刊登五天,跟信息轟炸似的。記住這事、宣傳這事的人就多了。
還有離得不遠的人吃了晚飯散步過來程氏私房菜館長啥樣的。
當然,不得其門而如。
私家宅院,賣得就是這個檔次,怎么可能隨意開放參觀呢
24號下午,門外響起一陣自行車鈴鐺聲。
程瀾往外探頭一看,笑著招呼道“曾清嘉,要不要進來坐坐”
倒是聽來報名應聘的曾家人說起,曾清嘉買了一輛三輪車如今在走街串巷的收廢品。
還說他真是裝了一次叫花子,就真養成了叫花子習性。
但程瀾由南到北,火車上還是汽車上又或者是重走長征路的時候,她自己記不太清了,反正是聽過幾個拾荒者發了點小財的故事。
知道這里頭其實利潤還挺高。
只是她自己既然有別的出路,就沒想過做這個。
曾清嘉現在是城外租了個小院子,專門堆放這些東西。
他還請了幾個拾荒者打下手。管吃住,一個月給三十塊錢。
這樣他們冬天日子也好過些。
就把收回去的廢品分門別類的弄干凈、清理,然后再給賣出去。
他干了一個月了,進賬有三百左右。比別人上班是強多了。
他準備以后就干這個了。以后規模應該還能擴大。
也幸虧他做的是這個,曾家人看不上,沒人要給他打工。
這樣省心多了。
不像程瀾為了以后置換房子順利,不得不收了那么多街坊家的待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