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知道方法,但第一年種,想都不用想收成肯定很少,畢竟沒有經驗。
在不識字的情況下,農民們靠的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經驗積累,而新作物很明顯沒有這種優勢。
讓柳金蟬一個個村子走訪,教導他們該怎么種,也不現實。
高效的方法只有集中種植和管理,為了短時間內鋪開,而不是一點點育苗,需要的土地就得多,并且還得是上等田。
因為上等田的肥力足,在育種的過程中,能減少許多問題,也能得到更多更好的種苗。
柳金蟬要做的生意,并不是賣這些新作物的果實,比如玉米,不是弄到市面上賣給人吃,而是賣玉米苗。
她的目標客戶是那些地主,和農民只能依靠那些土地,不敢隨意改變不同,地主擁有更多的土地,也就意味著有更大的容錯性。
他們在見識新作物的好處后,比如玉米的高產,是可以勻出一部分土地來試種的。
如果種得好,他們能獲得更多收益,要是不行,也只是損失一些,大不了今年的收成低一點而已,不傷筋動骨。
這就像資本家投資和普通人投資,有著本質區別。
別看資本家拿出了一千萬來試水,但他擁有幾個億,這一千萬虧了也就虧了,不會多心疼。
但對普通人而言,他拿出二十萬,但這是他全部的財產,虧了就傾家蕩產,甚至還可能背上負債。
相同的道理,很多人覺得那些鄉下老農頑固不化,明明是為他們好,偏偏不領情。
但這卻是他們生存的智慧,穩定能抵抗生活中未知的風險。
不確定性帶來的可能是高收益,但大概率是一場災難。
柳金蟬和太多農民打過交道了,即便時間跨度上千年,但人思考的東西都差不多。
相比之下,現代農民抗風險能力更強一點,一年出錯,還不至于餓死,因為有強大的國家背書。
但到了大宋,今年沒收成,今年他們就有可能餓死,甚至是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劇。
所以他們努力維持現狀,而不是銳意進取,以至于平添更多風險。
正因為懂得這些底層邏輯,所以柳金蟬一開始的目標就是那些地主。
至于更需要幫扶和合作共贏的農民們,其實沒人是傻的,當他們看到本地地主都去種,他們自然會知道那些是好東西。
等觀望了一兩年,也摸索會了種植方法,他們自然而然會跟從。
就像皇室是貴族的風向標,地主也是那些農民們的風向標。
而想要和地主們達成合作,很簡單,他們也有自己學習的對象,比如當地望族,比如官府,比如那些江湖勢力。
而這些,正是蘇葉帶著柳金蟬搞定的關系網。
這樣一來,所有的鏈條都打通了,和船隊合作,讓他們幫忙帶來新作物的種子,在幾個專門選出來的縣里種植培育,然后賣給周邊的地主。
等到他們都種植上了,再向整個大宋擴散,與此同時,許多農民看到了新物種的好處,又有柳金蟬派人收購,運到其他尚未種植的地方去販賣。
很多農民都會紛紛效仿,可能他們買的量不多,但架不住基數大啊。
這樣一來,柳金蟬光是賣種苗,就能賺的盆滿缽滿,再加上成熟后倒賣果實,又是一筆大收入。
畢竟那些作物,并不適合所有地區,只有一部分地區能種,其他地方不行,所以倒賣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