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瑩恥笑,“你們知道的,那些事我沒有做過,我當時是如何喊冤的,跪在他腳下哭著請他調查清楚,結果呢,他明知道我是被冤枉的,就因為石清雪那個女人生了兩個兒子,對我的冤屈視而不見,要不是,要不是”
她摸摸自己高高隆起的肚子,“孩子啊,你的出現救了阿娘一命,可你怎么就不是男孩呢,如果是男孩,娘就不用這樣為難了。阿娘可以恢復側妃之位,還可以把你舅舅救回來,你舅舅為了太子遭皇帝貶官罷職,被流放三千里。可那個冷情冷性的太子,轉眼就不放在心上,任石清雪陷害阿娘。”
說起來可笑,她明明是東宮側妃,竟然被關押在本該是皇帝嬪妃居住的冷宮。
這里的規制比東宮太子妃居住的正殿還好,只除了荒涼的可怕,宮門一關,安靜的仿佛整個世界只剩下三個人。
陳婉瑩在一天天地惶恐凄涼,悔恨擔憂中度過,怎么養得好身體,好在無名殿的份例是從大內走的賬,而不是東宮的,不然她哪里敢吃那些有可能帶毒的食物。
當今是本朝第三位皇帝,在位三十年,現在雖然精神矍鑠,但已經是年過六十的老人了,精力難免不濟。
皇帝膝下有六位皇子,太子是嫡長子,生母是元后,在太子六歲那年病故,后才封的太子。
有了太子,后宮之主就不好是那些有皇子的高位嬪妃了。
于是皇帝從元后母家孫家迎了一位繼后,是元后的嫡幼妹。
誰都知道這位繼后是來占著位置的,也僅僅比太子大了八歲,剛十四的年紀就成了皇后,相比后宮那些有寵有子的高位嬪妃們,她太過于年輕,壓根壓不住她們。
于是后宮權柄被甄貴妃和四妃牢牢掌握,她只是個吉祥物罷了。
而太子當時已經七歲,出閣讀書四年,居住在東宮,和這位姨母一點也不熟。
沒有維系的感情,即便有血緣關系,也頂多是陌生人。
有繼后在,就代表了承恩公孫家的利益,他們不覬覦升官發財,因為當今連自己的母家都忌憚,只恩養著罷了,更何況是皇后娘家了。
就這樣,孫家作為太子母家,一點用都沒有,只不拖后腿罷了。
但皇帝寵愛嫡長子,自然不希望太子無人可用,于是在其他方面下功夫,比如太子出閣后,就為他選了八個伴讀,來自勛貴和文官家庭,四位老師也是當世大儒。
等到了成婚年紀,太子妃是帝師,一品太師的孫女,兩位側妃分別出自齊國公府和繕國公府。
本朝打天下時,有不少同鄉追隨,他們驍勇善戰,立下累累戰功,等到登基,被封為四王八公,屬實是勛貴了。
兩位側妃都出自國公府,陳側妃的父親是齊國公之孫陳濤,世襲三品威鎮將軍,石側妃的父親是繕國公之孫石重,世襲三品威武將軍。
另外,陳側妃還有一位兄長陳景軒,從小聰明伶俐,被選作太子伴讀。
而石側妃的優勢則更明顯一點,她父親石重仍在軍中擔任將領,掌握邊關一處軍防。
陳家則不一樣,從陳濤開始就走了文官的路子,可惜陳濤不是讀書的料,考了二十幾年,僅僅考中了秀才,此后就再無寸進,在父親去世前,襲爵三品威鎮將軍,謀了一個不文不武的官職。
到了陳家第三代,陳景軒被當今看中,點為了太子伴讀,石家嫡次子卻被刷了下去,因此兩家有了一點小齷齪。
但那都是小事,同為四王八公,在榮國公賈代善和寧國公賈代化的共同化解下,算是化干戈為玉帛。
陳婉瑩和石清雪是一起長大的,同在一個圈子,算是閨蜜的關系。
石清雪從小就心性很高,要成為那人上人,背后賜為太子側妃,不忿之余又有點滿意。
以她的身份,本可以做太子妃的,然而皇帝選了清流人家,太師的孫女當太子妃,她只能屈居人下。
所幸石清雪長得花容月貌,一入東宮就得到了太子的喜愛,相比樣貌端莊,大氣守禮的太子妃,自然是石清雪這種鮮活如驕陽的美人,才更叫太子偏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