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接到按察使府邸的貼子,高古梁看到那上面的名字,怔愣了一瞬,“是他啊,我來金陵也有幾個月了,怎么今日想到送貼子過來了”
“想來是之前二老爺和二夫人剛到,需要時間安置,就沒有打擾,”管家遲疑道。
高古梁不覺得是這個原因,高家和陳家原本都和太子有關系,但他們在京中卻是井水不犯河水。
陳景軒自小機靈,被選為太子伴讀,是忠實的太子黨。
高家不一樣,原是不涉黨爭的,后來女兒成了太子妃,他們才站在了太子一邊,但要說嫡系,還得是陳景軒這些人。
高家人的態度擺在那里,因為太子妃才站在太子身后,可偏偏太子并不寵愛太子妃,只當嫡妻敬重,對高家并沒有多要求,那高家也不上趕著了。
就這么著,高家說是太子一黨的人,其實也沒幫太子辦過什么事,后來太子出事,他們只心痛自家女兒沒了,卻沒受什么牽連。
陳景軒和他們就不是一路人,在京城很少來往,現在主動上門,莫非有所求
想到宮里的義忠郡王,難道是想高家幫忙護住這位太子的血脈
高古梁心里暗自思忖,拿著帖子回了正院,并叫來二兒子和兒媳一起商量。
高華啟攜妻子姚氏一起來正院,還帶上了高婉瑜,小小的人兒穿著大紅喜慶的衣服,粉雕玉琢般,特別惹人喜愛。
姚氏是高華啟的師妹,當初他讀書不行,總是比哥哥少了幾分靈光,高古梁想著再為兒子籌謀一把,于是托關系送去了祁山書院。
那是山東最好的書院,大儒云集,連高華啟的哥哥都沒這待遇。
奈何不行就是不行,考中秀才后再無存進。
但有一樣,他本人是個活潑討喜的性子,知道自己在讀書上面不靈光,竟想到了記錄下老師們的教誨,寄送回京城,交給兄弟們。
這份善心,最終入了姚院長的眼,認為他為人敦厚,友善兄弟,也能處理好人際關系,不會因自己得了好處,就得罪了其他兄弟去。
于是起了心思,把身體比較弱的嫡幼女嫁給他。
姚家可是大族,除了好幾位在京城當大官的,還出了姚院長這樣的大儒。
祁山書院的規矩,院長不是世襲的,而是前一任院長卸任前,由書院的夫子們推舉學問最好,教學年限超過十年的人擔任。
姚院長能上任,純粹是學問過人。
除了有一個大儒父親,姚氏還有兩個出息的親哥哥,叔伯堂兄弟就更不用說了。
當初要不是姚院長看重,高華啟還真娶不到姚氏。
姚氏生得花容月貌,只是身體孱弱,姚家恐她嫁人后因為身體原因,受了委屈,再加上是幼女,難免嬌養些,那些人情世故雖然教過,卻也沒強求。
因此找夫婿的時候,就沒往高門大戶家的繼承人中尋,高華啟雖然讀書不行,處理人際關系還是可以的,這樣就不用自家姑娘拖著病體操心這些了。
高家的為人確實不錯,姚氏嫁進來幾年都沒懷孕,好容易得了一女,又因為出生時太過羸弱,養了幾個月就沒了。
姚氏身體不好,性子倒不怯弱,只孩子沒了,不可能不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