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路這樣的討論聲中,迎親隊伍終于來到新娘妙玉的住處,從她師傅手里接過新娘,這才繞另一條路,趕在黃昏前回周家拜堂成親。
拜天地后是熱鬧地入洞房,鬧鬧騰騰一直到凌晨才消停。
第一天一大早,蘇葉等新人敬完茶,提出告辭,正式她的游歷。
她先是一路北上,從山東到河北,繞過京城,直接往更北邊的東北三省而去。
這里的東北平原土地肥沃,地處溫帶和暖溫帶范圍,冬季漫長而寒冷少雪,導致人口稀少,土地開發面積少。
以往這里只開發了畜牧業,尤其是被北方游牧民族占據時期,牛羊馬匹成為主流,糧食種植較少。
之前糧商會成立,為了更好更多的種植糧食,糧商會在這里購買了大量土地,順便從各地購買了一批耕農和工匠來這邊開發。
加上蘇葉研制的合適器械,讓大片大片的荒地變成良田。
順便的,他們也招收當地人,以極為優厚的價格,雇傭他們進入莊園工作。
這里的莊園可不同于江南,一兩千畝已經是大莊園了,更多是修建了美輪美奐的園子,供主人休閑。
東北這邊的莊子,是騎著馬跑出去一整天圈出來的,包括了低矮的山林,土地和河水在內,上萬畝打底。
如此大的面積,即便有器械,也需要無數人勞作。
從中原或北邊一帶買人送過去不現實,只能與當地百姓合作,給他們比較高的工錢,食物和住宿,保證他們的收益。
起初只有大楚百姓,沖著高收益來,漸漸的就連北邊小部落的人,也愿意過來做工。
發展到現在,很多小部落加入其中,他們和大部落不一樣,爭搶不到水草豐茂之地,往往只能撿別人剩下的,因此部落一直發展壯大不起來。
這也就算了,最難熬的冬天,不僅天氣寒冷,食物也變少了,要是氣候惡劣一點,好不容易養大的牛羊馬匹,也會一批批凍死。
即便他們在草原生存經驗豐富,也很難避免冬天一到,就減員的情況,老人孩子,體弱的女人想要熬過一個又一個冬天,總是很艱難。
很多時候,他們不得不放棄部落的老人,只為省下口糧給孩子,畢竟孩子代表了未來。
可自從糧商會的莊子招人以來,那些人的日子就好過多了。
糧商會和他們簽訂的不是主仆契約,而是雇傭協議,但時間比較長,最短的也有五年,長的達到一十年。
五年的可以食物和集體宿舍,屬于東北大炕的那種。
糧商會很大方,到了冬天允許他們在莊子的山上砍柴,順便還會低價售賣給他們一批蜂窩煤。
這種煤易燃燒,且持續的時間也長,每晚放上幾塊,再加上一些木柴,就能保證炕一晚上過去都有熱氣。
另外白天需要干活,他們每年都能領到兩身棉衣。
吃食上也不吝嗇,播種和豐收這種勞動強度大時,每天都有肉,加一個蔬菜和咸菜湯,幾個大饅頭,足夠吃飽到撐著。
工錢更是一月六百文,這個價格作為重體力活,比江南可能少點,可對于當地游牧民族來說,已經非常多了。
一個月的工錢換成鹽,都夠一家七口吃上一整年。
換成以前,他們哪敢這么吃鹽。
草原上無論鹽,還是茶,都是非常寶貴的稀缺資源。
而糧商會作為一個大商會,雖然以糧食交易為主,但不代表他們只能買到糧食了。
其實糧商會的倉庫,儲存了各種物資,像鹽,茶葉,糖,香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