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陽國原本屬于大長國,天興國和大義國中間三不管地帶,由于去到另外三個國家,都是差不多距離,于是三國發生矛盾時,戰場就被選定在夜陽。
后來三國都崩盤了,這里就徹底沒人管了,漸漸也聚攏起幾支勢力,且發展壯大,后來還吞并了天興國和大義國一點地盤,把面積擴大了一倍,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夜陽國。
之所以叫夜陽,是因為這塊土地上曾經生活過一個夜陽族,后來被滅了,語言文字也消失了,音譯過來都的就是別扭的夜陽二字。
后來立國的國主為表示占地正統,就以夜陽后人自居,建立夜陽國。
而建南國是從天興國分裂出來,興谷國是大義國分裂出來的。
天興國恒家兩兄弟爭位,誰也不肯讓誰,掙到后來一分為二,恒吉在原國都基礎上建立了建南國,把哥哥恒澍趕到更西邊的云嶺山腳下,建立蘭云國。
恒澍這個人比較有意思,天生對兄弟狠不下心,因此本人才華能力都不錯,卻被弟弟搶了王位,還被趕到最西邊去。
原先他的地盤只有一座荒蕪的城,但他自小對漢文化了解頗深,身邊還有教導漢學的老師輔佐,花了幾年時間,就收攏了附近的山民流寇,竟也慢慢發展起來。
等到年老,突然覺得不甘心,可建南國當權的變成侄子,跑來抱著他大腿哭訴一番,又心軟了。
算了算了,人都老了,又何必和侄子計較,反正都是一家人。
可他又不甘心學問沒了用武之地,怎么辦呢,繼續向西向南擴張,竟然控制了勃固大片地盤,要不是死得早,說不定還真能打到天竺去。
他的兒子沒有他的實力,卻也從小受漢文化熏陶,于是在這遠離中原,中間隔著好幾個外族勢力的地方,竟然出現了漢文化區。
儒家文化有多洗腦,經歷過的都知道,那是一種真正打從內心認同并遵守的信條。
自然而然的,蘭云國對中原王朝有著天然的好感,即便交通不便,隔上個十來年,總會派使者去給大楚皇帝上貢。
而大楚自然會賜下更多好東西,包括他們心水的書籍,像儒家典籍,佛經之類的。
糧商會進入蘭云國,更是大受歡迎,不僅國主親自接見,還時不時幫助。
因此沒有意外的話,蘭云國會放到最后解決,以一種和平的方式。
而大義國分裂成興谷國和最寧國,則是因為起義,大義國主不做人,把百姓當獵物,驅趕進山林,用箭射殺。
這樣殘忍的游戲,他每年都要來上好幾次,不管老人還是小孩,統統不放過,還以吃小孩肉為樂,殘忍至極。
后來百姓們實在忍不了了,就舉起了反旗,把原先的國主及一干貴族都殺光,之后十幾個大小勢力各自為政。
又經過數十年發展,形成兩個聯合勢力,后又經歷好幾次叛變,才最終形成現在的興谷國和最寧國。
最寧國在南邵最東邊,與百越關系密切,雖還保有國主封號,好似是個藩屬國,其實里面三個大勢力和六個小勢力都投靠了大楚。
其中西南軍營的士兵,有不少都來自最寧,至于國主,只是明面上的象征罷了,不具有任何影響力,是大楚對最寧的一種安撫。
看,只要你乖乖的,我就讓你們保持原樣,一直享有現在的榮華富貴生活。
沒辦法,最寧和百越離得太近了,又沒什么天然屏障,山也都是低矮的丘陵,還有很多水系貫通,無論從哪里調兵滅了最寧,都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