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工坊還好,雇主財大氣粗,會食宿。
可那些小工坊,掏不起這份額外的費用,工人只能自己想辦法租房子住了。
這讓金陵城內的房產租賃前所未有繁榮起來,老百姓自有自己的生存智慧,早就看到這種情況,紛紛把家里的房子重新修繕,隔出一兩間來,好賺一份租房的錢。
房子條件越好,位置優越,就能開更高的價格。
因此像水泥這種既便宜,又能讓地面變得平整干凈的東西,就變得十分搶手。
且要不是數量上去了,也是一筆成本,他們還真想用這個和紅磚一起,建個二層樓住著試試,一定特別舒服。
除此之外,改變最明顯的就是人了。
大楚人似乎天生對制服有著天然的喜愛和認同感,在工坊出現之前,著裝不同,就代表了不同的身份。
比如讀書人穿長衫,小二穿著短打,一目了然。
可現在這樣的照樣有,但更多了統一著裝的人,這統一不再是款式,而是顏色都一模一樣。
就比如剛剛從蘇葉面前走過的幾個年輕姑娘,就穿著統一的青鍛背心,用綠色腰帶牢牢系著,裙擺只到小腿肚,下面是鴉青的褲子和鞋子。
整體給人的感覺干凈利落,非常適合做活。
衣著和大戶人家的丫鬟服飾有點相似,但有一個大大的不同點,就是衣服背面,都繡著xx工坊幾個大字。
這顯然是某個工坊里的女工,衣服是工作制服。
姑娘們穿著非常驕傲,大大方方把字樣露出來叫人瞧,甚至還特意把頭發撥弄在前面,就是想叫人看見的。
她們當然驕傲了,進入工坊就代表能賺錢,和家里的兄弟一樣,成為頂梁柱。
且這樣能賺錢的姑娘,找婆家可不要太容易,往往能找到更殷實的人家。
她們大大方方說笑走過,時不時停下來在某個攤位買點吃的喝的,花兒粉兒之類的。
周圍也沒人議論她們,都一副習以為常的模樣。
當然習以為常了,都這么多年過去了,早就習慣了。
他們現在想的,是怎么把家里的女兒也送去工坊做活,不行就送到女私塾去識得幾個字,更容易進工坊些。
像這樣統一著裝的還很多,這邊幾個小伙子,那邊一堆小姑娘,就連路上跑過的童子,也能發現他們身上的衣服大差不差,這都是進學了的童子。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折騰吃穿住行,剩下的大事當然是送自家孩子上學。
短短幾年間,江南蒙童學院遍地開花,好似人人都有錢送得起學,也愿意送孩子上學認字。
更甚者,女子蒙學院還不少,除了專門教女子認字的,還有教手藝的,比如裁剪,繡花,女大夫之類的專科學院。
那些家里有盈余,又疼愛女兒的人家,就愿意把女兒送到這樣的學院去,讓她們掌握一門高深點的技術,將來即便成不了女工,也能憑此賺錢。
像繡花,現在的織布機也能繡出簡單花紋,但像那種具有藝術美感的,美輪美奐的圖案,是萬萬繡不出來的。
于是漸漸的普通刺繡將會消失,而高端技藝卻會越來越值錢,賣得更貴。
路過一家裝修格外高端的鋪子,門窗都是玻璃,雖還有雜色,卻已經能叫里面變得亮堂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