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大人神色淡然,被眾人質疑,也面不改色,面對兩位帝王的詢問,直接拱手承認了。
太上皇皺眉,這楚澤君可是他當年一力扶持的,現在鬧出這種事,簡直是打他的臉。
沉吟片刻,他遲疑詢問蘇葉,“可有找到其他疑點”
蘇葉笑吟吟看向楚大人,而楚澤君也看過來,面色平靜,毫無波動。
“是有一些,”她笑道,見楚大人神色動了動,挑眉,“可既然楚大人愿意主動承擔,我豈好做這個惡人”
楚澤君面上有點僵硬,垂眸不與她對視。
其余人聞言,當即明白過來,“楚大人是為人頂罪為誰”
“自然是”蘇葉拖長了尾音,沒有把那個名字說出來。
而楚大人再也維持不住表面平靜,急急打斷她,“林狀元,沒有證據的事,切勿亂說”
“老師是為了我”與此同時,另一道聲音傳來,正是之前那位人高馬大的學子,叫孟良。
孟良是今科二甲二十三名,學問扎實,難得的體察民間門疾苦,對百姓的體恤和憐憫,在字里行間門體現得淋漓盡致。
蘇葉在查舞弊案時,就對他的文章印象深刻,確定他一定是能為百姓謀福祉的好官,也是她想要拉攏的人。
沒想到拉攏還沒開始,就要先把他給查驗出來。
哎,蘇葉嘆氣,手段怎么能這么粗糙呢,你但凡做的圓滑一點,我都可以幫你糊弄過去啊
是的,蘇葉在詢問期間門,就已經知道孟良是正主,雖然他竭力表現自己的無辜,可會演戲的犯人蘇葉見多了,孟良只能說,演技拙劣。
發現是他后,蘇葉并沒有說出來,而是佯裝不知,走到楚澤君面前,用言語誘導,讓他主動承認是自己干的。
楚澤君和孟良是同鄉,都為大同人,且兩人還是師生。
蘇葉只是把孟良喊出來,然后故作懷疑的打量了他一下,就讓楚澤君心生警覺。
怎么說呢,楚澤君是真正的君子,而君子在遇到弟子做了不好的事,而自己沒能勸住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淡然處之的。
因此讓蘇葉看到了真相,孟良一定有什么苦衷,才會干這么不著調的事。
而楚澤君這個老師知道,還勸過,只是沒勸住罷了。
可他愿意為學生隱瞞,而不是嚴肅教育,讓學生認清錯誤,就知道這件事于孟良而言,關系重大,很有可能是報仇之類的。
以楚澤君的人品,他不可能眼睜睜看著學生出事,因此在意識到蘇葉已經懷疑上了孟良,當機立斷主動頂罪。
孟良是他教出來的,當然知道他會哪種字體,即便沒看到之前的詩稿,也能猜出來。
他以為自己是為學生好,希望能護他一護,畢竟做出這種事,肯定得罪了皇帝。
孟良還有大好前途,未來必定能成為一位好官,他不希望學生就此斷絕了前程。
然而事實上,他從一開始就中了蘇葉的圈套。
蘇葉也沒想著算計他,只是知道,這件事想要找出證據,千難萬難。
謀劃證據,不如謀算人心
看,孟良不就因為受不了老師為他頂罪,主動承認了嘛
只是蘇葉感覺自己的下限又降低了,人家師徒情深,人品矜貴,而她卻在這里算計老實人,罪過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