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如果不想驚擾到樓上房間內守著的警察和外面監視的士兵,可以晚上打洞,直接偷走。
“你可不要亂來,這里不是意大利,”蘇葉淡淡警告道。
安托萬垂下眼睛,表示臣服,“是。”
說完,他又看了一眼,不再思考有的沒的,而是繼續問道,“接下來要怎么做,繼續放出流言嗎”
“等”
“等”安托萬不明白。
“除了做出高價收購法債的假象外,什么都不用做,”蘇葉不解釋,很快就知道了。
果然,沒多久新的新聞占據了報紙的頭版頭條,題目駭人聽聞銀行是強盜同伙,班尼特黑幕幫人搶奪家產
這篇報道用整面篇幅詳細描述了班尼特銀行是怎么暗箱操作,幫人暗奪家產,把人家財產轉移的,手段之隱蔽,讓人觸目驚心,深怕自己不知道什么時候就著了道。
文章內還列舉了三個例子,某某夫人在班尼特銀行存入十萬法郎,按照約定,這筆錢只能她親自取。
可銀行開具給她的,是不具名存單,只要拿到存單,就可以把錢取出來。
于是她的錢被兒子取走,她竟然一點不知情。
銀行狡辯說,當初的協議中,還有一條補充條款,那就是夫人行動不便時,可有人代勞。
但這個代勞,需要夫人的親筆簽名。
夫人敢確定,她從未簽過自己的大名,可錢卻被取走了。
現在這筆錢被她的賭徒兒子全花沒了,而她需要錢治病,卻身無分文,只能把班尼特銀行告上法庭,理由是違規操作。
除了她之外,有人是存放在銀行保險箱里的物品被別人拿走,有人原本有大筆利息,可等取錢的時候才發現當初簽得是免利息的條款,也就是錢放在里面十年,一分利息都沒有。
這些年客戶取走的,不是利息,而是本金
撰稿人文筆極佳,把三個例子的主人公刻畫的凄慘無比,看一眼都深感同情的程度。
在文章末尾,還用極為煽動的語言,訴說對班尼特銀行的不信任,害怕這樣的命運重復在自己身上,因此無論是錢還是物品,都不應該放在班尼特銀行,相比之下,還是遭遇危機,都能迅速解決,擁有雄厚資本的伊索銀行值得信賴。
這波拉踩,蘇葉給滿分,多好的危機公關啊,不僅解決了伊索銀行之前危機帶來的影響,還能從對家手里搶走客戶。
當然了,或許這并不是佛朗索瓦的本意,但他利用輿論打擊報復班尼特銀行的目的達到了。
頓時,伊索銀行門口原本人聲鼎沸的場景,換成了班尼特銀行。
而缺錢和信任危機,對銀行而言,是完全兩個不同量級的麻煩,前者如果是炮彈,后者就是核彈了。
班尼特銀行一時間焦頭爛額,一面要澄清流言,一面還要應付法院發來的傳票。
可報紙上說的信誓旦旦,豈是他們想解釋,就能解釋得清的
銀行門口已經擠滿了取錢取東西的人,比之之前伊索銀行門口的,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