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飲料和粥,配菜方面,主角主要食用蟲肉、堅果、塊根、菌類和蔬菜,有的經過烤制,有的生食。
烹調在歷史上也是個不斷進步的過程,原始人掌握火以后,才學會熟食,一開始主要是簡單的烤制食物,變種是像叫花雞這樣埋在火堆下燜熟的。
在發明陶器后,人類就可以煮熟食物了,也有民族沒有陶器,就利用牛胃當容器煮制食物的,但是這樣的容器極易損壞。
中國在陶器發展到一定程度,或青銅器發明后,開始出現了甑這樣的蒸具,可以蒸熟食物的,西方直到很晚才掌握類似技術。所以中國的主食饅頭、包子等都是蒸制的,而西方的主食面包、餅干等卻是烘焙也就是烤的。
至于炒的烹調方式,出現更晚,要等到鐵鍋和油脂十分普及后,才能夠出現。
現代中國各大菜系的很多代表菜色,包括街邊小吃,歷史最長不過數百年,甚至很多是在民國后才出現的,古代平民和貴族的飲食,長期以來都比較單調。
主角現在想要拓展自己的菜肴品種,遇到的問題就是科技水平跟不上,他只能使用天然的或者原始人工的烹調用具,能夠利用陶器煮制食物已算不小的進步,因此配菜只能采取生食或烤、煮的加工辦法。
蟲肉可以做成烤肉,也可以合進粥里煮一鍋肉粥。主角主要吃的是黃粉蟲肉,他拒絕食用其他王和后更加偏愛的肉質更細膩的蛆肉,畢竟人類對蒼蠅及其幼蟲的固定印象就是骯臟。
而黃粉蟲,好歹人類也經常吃,像健身人群喜歡食用蛋白粉,很多品牌的原料就含有高蛋白的黃粉蟲。
克服了這個心理障礙后,主角就接受了這些蟲肉,吃起來口感味道也還不錯,雖然肌肉纖維略硬,像是有點老的牛肉或粗纖維的馬肉。
比起肌肉,主角更喜歡蟲肉的脂肪部分,黃粉蟲的脂肪不多,但是無論是串在肌肉上烤制,還是放一點在肉粥里冒出油花兒,味道都極美。也可能是主角現在對于高熱量的追求,改變了他的口味,人類時期的他除了奶油和巧克力,對其他油脂類食品并不偏愛。
除了新鮮的蟲肉,主角也喜歡食用具有獨特風味的腌肉和熏肉,這兩樣的原料同樣是黃粉蟲肉。
螞蟻們也有食用干肉的習慣,他們會把一時間吃不完的肉放在太陽下暴曬脫水,從而保存更長時間。
但主角的腌肉和熏肉卻是特制的。考慮到螞蟻們的切割工具不太給力,只有一些簡易的礫石或陶制刀具,這些腌肉或熏肉都是實現切好片再制作的,以免成品太硬無法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