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定居和農業的出現,原始社會的“棄老”風俗才逐漸向“尊老”風俗轉變。其原因就在于農業生產活動的周期性很強,同時受氣候、節氣影響又很大,這依賴于生產者的經驗。而年長者,尤其是老人,生產經驗自然就要更豐富一些。傳統農業往往通過“父子口耳相傳、執手相教”來實現農作技術和經驗的傳遞,由此提高了老人在社會生產和政治上的地位。
可以說,一個文明想要從幼兒變成孩童,就必須有年長者對經驗和知識進行傳承,這就是所謂的“年長者”優勢。
年長者較多的部落,也許其食物剩余不如那些全由青壯年組成的部落,但是在兒童的撫養和教育,以及內部矛盾的處理上,都更有優勢,發展前景也更好。
螞蟻社會同樣如此,不過,這里的“年長者”仍舊只是泛指統治階級的雄蟻和雌蟻,而不包括職蟻。
原先,螞蟻世界中的雄蟻生命非常短暫,很多種族的雄蟻婚飛結束后就會死去,少數才會和蟻后一起生存下來。
而蟻后雖然壽命較長,但是蟻后數量很少,也很難肩負起將文明的知識和經驗完整傳承的重任。
直到不知何時起,雄蟻們開始不在婚飛后死亡,也不會被巢穴所殺死驅逐,他們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不進行體力勞動的階層,只負責腦力勞動,就類似人類中那些“老人”。
正是大量雄蟻的存在,才讓螞蟻社會任何一點進步的知識都能夠保留下來,并且一點點進化到如今的水平。所以,絕大多數比較先進的螞蟻種族中,都是雄蟻成為了統治階級。有的則是雄蟻和雌蟻共治。只有少部分較原始的部落里,才是蟻后居于主導地位。
主角以往從未這么認真比對過螞蟻和人類社會之間的異同,只有在這個世界生存了兩年,積累了大量觀察資料和從中掌握了規律以后,只有在這個寂寥的冬日成天不用為各種繁雜的瑣事焦頭爛額,從而有了寶貴的深入思考的機會后,主角才從中抽絲剝繭的把握到了那一絲脈絡。
大河兩岸的種族顯然已經具備了文明的曙光,而大頭蟻遺族所代表的大河上游的那些國度甚至有著更加先進的文明,已經處在真正的國家的前夜。
那么,這個世界上,會不會還存在著更加先進的螞蟻文明呢
畢竟,就連二十一世紀的高度發達的人類社會之外,在大多數文明國家的視線之外,在亞馬遜、在北極圈、在印度洋的安達曼群島,也依舊有處于蒙昧原始階段的土著。
而螞蟻體型渺小,克服自然障礙的能力弱,更容易出現極端的發展不平衡
主角突然前所未有的想要去看看這個廣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