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螞蟻不同,絕大多數螞蟻巢穴只靠采集狩獵就能活的很好。
這也是可以猜想到的,對于人類來說,一個原始人部落大約一百人,如果獵捕到一只斑馬這種體型的大型獵物,足夠他們吃上一周。但是獵捕斑馬需要付出大量時間去制作陷阱,而斑馬也不是隨處可見,其繁殖率也并不足以保障原始部落能夠毫不顧忌的每天獵捕斑馬,那樣斑馬群很快就會消失。
但如果是螞蟻,一萬只螞蟻的巢穴,卻可以輕松的在每天捕獲一百只以上的蚱蜢。對于螞蟻來說,蚱蜢的體型比自己大很多,與人類與斑馬的體型對比差不多。而且蚱蜢繁殖力驚人,螞蟻們無需擔心蚱蜢會滅絕。更何況螞蟻們有著非常多的獵物選擇。
正是由于體型和環境的不同,螞蟻們才可以用較小比例的農業蟻口供養全部蟻口。
正是因為這個特點,所以有些研究螞蟻的學者認為螞蟻不僅不“勤勞”,而且堪稱“懶惰”。
比如有的學者長期觀察一種平均壽命為兩年的螞蟻工蟻,發現這些工蟻平均一輩子只花費3040天去覓食,只占全部生命的124118,大約相當于能活七十年的人類一輩子只工作1824年。
對比下古代沒有退休制度,現代退休制度也普遍要求工作三十年以上,似乎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言歸正傳,主角打算用計算蜜蜂在外的數量乘以十的辦法去大致估算一下蜂巢規模,這比之前一籌莫展可有了很大進步。
飛騎士們將蒼蠅停在白楊樹上遠離蜂巢的枝杈上,計算著蜂巢內進進出出的蜜蜂數量。
由于蜂巢樹洞下面就有一個伸出的樹杈,好似天然的起降平臺,因此進出的蜜蜂都會在這里降落,然后擁擠著來回竄,它們可沒有什么靠右行的交通規則,想要盡快抵達自己的目的地,就只能靠擠。
數了十分鐘后,主角數出來這期間有15只蜜蜂外出,14只蜜蜂進巢。進出數目大致相等。
以15只為基數的話,那么換算成一小時,就有大約90只蜜蜂進巢或出巢。
現在剛過春分日不久,按照晝夜平分各十二小時來算,蜜蜂們有十二小時可以工作,那么這十二小時里總外出蜂數大約是1080只,乘以十的話,蜂群共有一萬只工蜂。
主角很快計算出了結果。
不過這個結果只具有一個大致的參考意義。
統計學講究需要大量的觀測數據,而主角只是簡單根據十分鐘內的觀測數據予以推算,樣本太少,容易和實際情況產生偏差。
比如早晚的時候蜜蜂進出頻率顯然比正午時分低得多,選擇這兩個時間段推算出的結果就會相差極大。
但主角也沒更好的辦法,或許火力偵查能夠彌補這一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