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五年1257年春,蒙哥正式發動戰爭。一方面蒙哥以絕對優勢兵力攻擊四川并圍困釣魚城,成功調動呂文德前來進行主力決戰。另一方面,塔察兒率東路軍攻擊襄樊,久攻不下只能撤退,于是蒙哥改任忽必烈為東路軍統帥。
忽必烈選擇繞過襄樊,以鄂州為主要攻擊目標,并與兀良合臺約定會師潭州。李曾伯挫敗口溫不花,潭州守軍堅守月余,守衛鄂州的賈似道更是以數萬老弱殘兵堅決抵抗,抵擋了蒙軍多次進攻,守住了鄂州數月之久。
開慶元年1259年夏,蒙軍頓兵日久,軍中疫病流行,蒙哥也死于軍中一說死于宋軍石,西路軍不得不撤退,忽必烈也只好率東路軍撤軍。
戰后,賈似道以“再造王室”之功升任少傅、右丞相,開啟了南宋權臣生涯,也為南宋滅亡埋下了伏筆。
前兩次戰爭對南宋經濟、財政破壞極大,為解決財政危機,賈似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從最終效果來看,改革從民間弄來不少錢,暫時解決了財政收入和軍糧短缺的問題。然而,賈似道也借改革之機清除異己。此次改革有一項重要措施叫做“打算法”,即對財政支出進行嚴格審計,并追繳不合法的支出。于是,跟賈似道不和的曹世雄、向士璧、王堅釣魚城守將等宿將都因此遭受重大打擊,有的甚至丟了性命。
與此同時,四川制置使俞興也想利用“打算法”整死與其不和的知瀘州兼潼川路安撫副使劉整,劉整投降了蒙古,并獻上了主攻襄樊的滅宋策。
咸淳四年1268年九月,蒙古軍圍困襄陽,意圖切斷宋朝東西聯系,拉開了第三次宋蒙戰爭的序幕。
南宋多次派兵救援襄陽,但由于內耗沒有成功。
咸淳六年1273年正月,樊城失守,很快,突圍無望的呂文煥選擇了開城投降。呂文煥投降后又一路招降故舊,極大破壞了南宋的國防,加速了南宋的滅亡。可以說,自呂文煥投降那一刻起,南宋基本注定滅亡了。
最終賈似道被迫率大軍出戰,但人心已散,丁家洲之戰宋軍空有精兵良將,卻一觸即潰。
一些人認為襄陽陷落是南宋滅亡的原因,但在第一次蒙宋戰爭中,襄陽就曾經陷落,并沒有導致惡劣后果。蒙古最終滅亡南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南宋自己的內耗,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戰爭長期在南宋領土上進行,最終削弱了南宋的戰爭潛力。
而勝利者蒙古也同樣損失慘重,導致投降的漢人軍閥做大,為幾十年后的被逐出中原埋下了伏筆。
主角需要避免的,就是這種和實力相當的蟻后傳承派系比拼消耗的兩敗俱傷的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