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現下冀州各地的官府還真的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們官府的許多工作,如果在沒有解決廣大百姓的糧食危機的問題,那是不可能進行得了的。
朝廷不理會,不關注不支援。可是地方官府卻不能沒有作為。因為地方官府夾在朝廷以及下面的百姓之間,如果沒有發生什么事還好,一旦再出現民眾暴亂事件,那么責任就是他們的。到時候,朝廷追究,百姓喊打喊殺,這還真的是上一都不討好。一個不好,那就是要被殺頭丟掉性命的事。
尤其是各地重建的官府,他們基本上可以說是從零開始,手頭上沒錢沒糧甚至都沒有人可用。這讓他們如何才能治理得好百姓?
只不過,活人自然不能讓尿憋死。
這不,現在就是哪里有糧他們就往哪里跑。
像劉顯這樣,在這亂世當中活命數萬的大善人,自然就是各地官府要打主意的對象。再加上,也不知道是誰泄露出去的消息,皇甫嵩派人送來的這兩百萬斤糧食,這才剛到就傳揚了開去。
劉顯懷疑,這有可能是皇甫嵩故意泄露出去的,因為現在就算是他也沒有辦法解決各地百姓缺糧的問題。
這些地方官府派來的官吏,他們并沒有直接找到柳林村來,而是先去拜見了楊氏縣代縣令文申。
他們本不認識劉顯,直接貿然來向劉顯要糧食自然是不好。在現在的時勢之下,誰會將手頭上的糧食輕易的拿出來?
他們打探到劉顯跟楊氏縣的代縣令文申關系非淺。只是他們并沒有打探出文申其實已經是劉顯的人的情況。他們都還以為找到了文申,由文申出面來跟劉顯談糧食的事,如此劉顯肯定就會拿出糧食來給他們。
沒有辦法,他們這也是犯了一個慣性思維的錯誤。他們以為劉顯是一個大善人,既然可以弄到那么多糧食來救活了楊氏縣數萬百姓,那么再救濟一下他們治下的百姓似乎也就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
不得不說,華夏人,自古至今,甚至是在后世,也總會有那么一種現象,那就是想當然的對某人進行道德綁架。
總會有一種思維,認為這個人做了許多好事,那么他就是好人。既然是好人,再需要他做好事的時候,就一定要做。如果不做的話,那么他就是壞人……嗯,壞人倒未必,但肯定會引起許多人的議論,開始懷疑此人的人品,甚至會認為此人就是一個偽君子。
反之,某人一直做壞事,偶爾做了一件好事,那么就備受稱贊,倍受表揚。
一直來,劉顯有時候最煩就是華夏人如此了。
只不過,現在劉顯煩歸煩,可事情還真的得要做。他也知道,自己手頭上的這兩百萬斤糧食,的確可以活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