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棟梁和里正的小兒子帶著六七十人緊隨其后,將飛禽走獸巢穴附近的藥材全部采光光。
有些人采完了藥,還把能吃的草根和樹皮都刮走了
日落時分,杏林村人滿載而歸,大屏山卻差點兒成了禿頭山。
姜二丫分得了大部分的動物皮毛,以及一頭活熊,三頭活鹿。其它的她沒要,全給村里人了。
杏林村人連夜炮制藥材、處理獵物、制作肉干,熱火朝天地忙活起來
與此同時,東昌郡城那扇關了十幾天的城門終于打開了。
城外的災民正要激動地往城內沖,兩隊官兵手執長矛,從城內走了出來,在城門口拉起一條長線。
一個官兵列陣在前,將長矛一指,厲聲喊道“私越此線者,死”
就在災民們快要被嚇哭的時候,這官兵又喊道“郡守大人有令,自明日起,開放糧倉,在城門口設立粥棚,災民可憑自己的身份竹牌于每日巳時,到粥棚前領粥一碗”
災民們歡呼起來,齊贊東昌郡守為“青天大老爺”。
官兵傳完令,又以每人半斤糧食為工錢,在災民中招募了一些年輕力壯的,讓他們幫著清理城門外那些無人認領的尸體。
連續高溫,再加上兩天的暴雨,城門外的尸體都已經發爛發臭了。再不清理,后患無窮。
招募來的災民把那些破敗的尸體一具一具地抬到板車上面,推著板車走了二里地,才把尸體傾倒在一個亂葬崗子上面
當杏林村人大包小包地從大屏山內出來時,東昌郡城已經恢復了一定的秩序。
城外的災民比之前少了一大半,離家近的已經領著郡守大人發放下來的口糧和糧種回家補種糧食去了。
仍舊滯留在城外的,大多是從別地過來的流民,包括之前與杏林村同路、后又翻臉的那三百多個外村人。
因為種種原因,他們一時回不了鄉,只能繼續蹲守在城外,等待著粥棚每日一次的施粥。
杏林村人到達城門之外的時候,正巧趕上了粥棚施粥。
姜老太得知憑身份小竹牌就能領粥,馬上帶著全家上前排隊。不要錢的粥,不要白不要
其他村民趕緊跟上。
施粥的官兵看著這群突然冒出來的人,打粥的手抖了又抖,一大瓢的粥就只剩小半瓢了。
姜老太反對,“都是災民,憑什么給別人打滿瓢的,到我們就只有這么一點兒”
施粥的官兵差點兒被她氣笑了,“憑什么,就憑你們面色比別人紅潤,嘴上還掛著沒擦掉的油星兒
這粥棚里的每一瓢粥,都是用來救濟災民難民的,不是用來給你們這些吃過早飯的人加餐的。
再啰嗦,這小半瓢你們也別想要了”
杏林村人雖然又黑又瘦,但渾身上下結結實實的,且精神抖擻。
別的災民卻真是面黃肌瘦,抬眼皮都費勁兒,走起路來更是搖搖晃晃的,仿佛風一吹就要倒似的。
姜老太對比了一下雙方的形象,心里才稍微服氣一些,領著那小半瓢的稀粥走出了隊伍。
姜二丫父女倆并沒有去排隊領粥。他倆一人推著綁好的活熊活鹿、一人推著一板車的動物皮毛,徑直走到城門外那根警戒線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