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趙文昌正站在路邊權衡利弊。
如果他按照姜二丫說的法子去辦,肯定能籌集到一些賑災的錢糧,解了這清江縣的燃眉之急。
但是,也正如姜二丫所說,若是他背后沒有穩妥的靠山,那些鄉紳富戶事后肯定會報復他的。到那時,他這條過江龍很可能會被那些地頭蛇咬死。
趙文昌想來想去,一咬牙,“干了只要百姓不被餓死,趙某人怎么樣都無所謂”
趙文昌打定了主意,連官轎都不坐了,直接小跑著回了縣衙。
他先是進了書房,給自己那個當了一品大員的弟弟寫了一封聲情并茂的家書,洋洋灑灑數千字,只有一個中心思想,“哥哥要闖禍了,弟弟快來救我。”
讓信得過的人把家書送出去之后,他才把手底下的人都叫了過來,吩咐他們去買一大堆燈籠。
燈籠買回來以后,他逐一往燈籠紙上寫上“積善之家”四個大字,又在大字邊上蓋上了自己的官印。
最后,他才讓手下把這些燈籠分發給那些鄉紳富戶。
“每家發兩個燈籠。告訴他們,這是本縣對他們的褒獎。你們一定要親眼看著這些燈籠掛到他們的大門之上,方可離開”
手底下的人以為縣令大人這么干,是為了變著法兒的討好那些鄉紳富戶,好向那些鄉紳富戶討要一些賑災的錢糧。
他們紛紛感嘆起縣令大人的不容易。
趙文昌沒有過多解釋,揮揮手,讓他們趕緊帶著燈籠,按他說的去辦。
祝員外家舉辦的宴會還沒有散去,陳員外家里的下人就來報喜了,“縣令大人給咱們家送來了一對燈籠,上面寫著積善之家四個字,旁邊還蓋著縣令大人的官印。”
緊接著,綢緞莊李老爺家的下人也來了,說的是同一件喜事。
沒人有不喜歡褒獎,尤其是官方蓋章的褒獎。連最有話語權的祝員外也不例外。
他當即命令下人把那兩個燈籠掛到了大門之上,大白天的就開始點上了。
縣衙里,趙文昌開始了他的下一步計劃。
他讓人敲鑼打鼓地去各個村子。
“告訴那些村民,申時三刻到城門外集合,本縣要宣布一些關于救濟糧的事情。誰不來,往后就領不到救濟糧。”
底下的人領了命,帶著鑼帶著鼓去了。
鄉紳富戶們聽到了這個消息,只以為趙文昌之前被百姓拿石頭打惱了,想要將百姓召集起來,在百姓面前耍耍官威。
他們并沒有特別重視這個事情,只讓家中下人到時候也去城門外瞧瞧熱鬧,回頭再告訴他們,讓他們多添一個飯后談資。
很快,杏林村的人也接到了通知。
里正本來還因為沒替大家伙兒找到活路而發愁,聽了這個消息,一下子振奮起來。
縣令大人要給大家伙兒發救濟糧了嗎那還等什么,趕緊帶上家里的麻袋去城門外吧走走走,也不用等申時不申時的了,現在就出發
到了申時三刻,縣令大人上了城樓,用上了他自己最大的聲音,把那些鄉紳富戶一頓猛夸,說他們仁善,說他們愿意拿出家中錢糧來接濟災民。
那些鄉紳富戶派來的下人就混在人群里,他們面面相覷。
一人問另一人“你家家主愿意拿出錢糧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