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世有長生之法。
然而,除了修行天之道的修士之外,其余的長生之法不是旁門左道便是后患無窮,更甚者還有不少害人害己的邪法。
宋從心初來乍到時便曾經思考過若人人皆可長生,這個世界會變成何種模樣人人皆可長生意味著人口過盛,意味著資源緊缺,為了獲取資源,競爭與糾紛勢必增多,社會將會倒退會原始森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態圈。而如果族群不想內部損耗,另一條路便是對外擴張,人們會以極快的速度發展技藝或是別的什么,以期望奔向更廣袤無垠的宇宙,去尋找更龐大、更適合生存的領土。
這些問題很現實,但對于眼下的境況而言并沒有太大的意義。當時還在襁褓中的宋從心之所以思考這些,也純粹只是因為太過無聊而已。
而后來,當宋從心真正走上這條漫長得看不見盡頭的長生之路時,她便發現,天道其實已經回答了她所有的問題。修行正統天之道的修士從人羽化成仙的過程,完全可以被解讀為一個生命體進化成更高等也更適合宇宙生存的生命體的全過程。
首先,最基本的修士入門的基礎“辟谷”,“不食五谷”便是從根本上斷卻了生存資源的爭奪;其次,修成金丹后的“肺腑清氣自生”極大地提高了修士的生存能力,相當于在人體內建立了一套自循環,隔絕了外界污染的同時也改變了修士對生存環境的依賴;再則,修士難以孕育后嗣,哪怕是傳承千年的修真望族,他們也只能從龐大的宗族譜系中尋找資質較為出眾的繼承者,其根基依舊還是修為較低的修士或是普通的凡人。
而修士最終“超出三界外,跳出五行中”的飛升也很好理解星球的資源已經無法滿足高等生命體的需求了,可不就是要奔向廣袤的宇宙了嗎
宋從心第一次將這些概念串聯起來時只覺得自己被棒槌打了,整個人都是懵的。這對于華夏人來說可一點都不浪漫,但從天道的角度上來看真是把眾生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不過這些問題在得到解答的同時也衍生出了另外的問題,那便是修道中的“太上忘情”究竟是因為什么
雖說大道三千,殊途同歸。但這三千大道往往都是源于對某個目標的執著,譬如劍,譬如刀,譬如法,譬如道。但唯獨對于“情”之一字,無論是佛門還是道門,其統一的說法都是看開以及放下,三千道途的同歸之路都是內窺本心,識破因果無常。
對于天道而言,為人時的愛憎情愁離合悲歡,難道都是應該被當做糟粕而舍棄的嗎
宋從心的這個困惑,后來卻是在外道的身上得到了解答。她曾經見過為了求得長生而不惜殘害了一整個村鎮的外道教徒,他們在與人對話時情緒激動,神智狂亂,后來更是在宋從心面前化作了一團蠕動的巨大肉塊。于是,宋從心便明白了。
尋真問道所追求的“清靜無為”、“淡泊寧志”,以及“辭親朋”之類的修行之法,本質都是為了抵抗生靈內部的損耗。若說修士引氣納炁是為了肉體的長生,那修心明智之法則是為了靈魂的“長生”。唯有肉體與靈魂都統一協調,逐步強韌,人才能以“人”的姿態得以長存。
否則,無論軀殼再如何強大,最終的結局也不過是變成一塊不會思考、僅剩本能的肉。
心境跟不上修為的增長,便可能會“入魔”。
既然如此,烏巴拉寨中的“長生”又是屬于哪一種呢跟格桑梅朵口中所提到的“賜福”有關嗎
宋從心摁下心中沸騰的思慮,不動聲色地跟在格桑梅朵的身后,踏入了一處居民的住宅里。這紅墻灰瓦的平民住宅被打理得很干凈,房間內部的擺設也很富有生活的氣息。根據格桑梅朵的說法,這間住宅是阿金與他兒子桑吉的住所,其準兒媳拉珍也時常會過來串串門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