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聚于上,國之不祥;善為國者,藏富于民;世無凍餓,便少貧病。”
這不該是祭歌,而應該是載史。
但故事已經翻過了大半,宋從心依舊不明白為何這一章的題字名為長生。篇章故事字里行間透出的詭譎已經隱約有不詳之意,無論是“王”還是“民”,在這個故事中都是沒有面孔、沒有喜怒哀樂的某種意向,甚至故事從頭到尾,描述“王”的永遠只有那一張金色的面具。
直到故事中的人們喊出“王既是天神”的口號時,宋從心還沒有反應過來這句話中的深意。但當故事的末尾出現第二首祭歌時,宋從心才咂摸出幾分不對味來。
串聯故事的祭歌分為上下兩章,上章是人問君,下章則是君問神。
“神啊,神州陸沉,君應何為”
“神啊,災劫將至,君應何為”
話本的插頁中,戴著金色面具的王在神像前長跪不起,他雙手合十,傴僂腰背,以近乎懺悔的深沉祈禱。王的身影十分消瘦,單薄的衣物下甚至能隱約看見突起的脊椎骨。宋從心心想,一位教導百姓腳踏實地的君主,為何會反過來求祈神明的指引還是說,這里的“神”和“王”一樣,并非專指某人,而是一個隱喻
“王”為何要祈神這位君王和姬重瀾一樣窺見了什么嗎他們也知道神舟將要覆滅的未來,并且采取了某種行動
“你若有的,人亦當有;你所背負的,人亦當背負。”
“我欲超脫生死,證得無上大道;我欲擺脫劫濁,不入量劫之苦。”君王道,“我欲長生逍遙,安享自在無憂;我欲大同天下,紅塵再無疾苦。”
“萬民為身,我自為神。”
直到看到這一句時,宋從心才猛然驚醒,不知不覺間出了一身冷汗。她看著故事中的王坐化歸寂,臨死前留下遺言“凡我子民,皆可得我血肉;生無罪愆,魂歸無垠凈土;百歲一輪,業果鑄吾魂身;大道若成,萬民同享長生。”
王坐化后,百姓虔心敬拜,他們共同舉刀,分薄了王身上的血肉,直到僅剩一具白骨。
人們在民間為王立碑造廟,等待著“萬民
同享長生”之日的到來。
人們并不悲痛,他們相信王并未身死,而是前往了神國王,既是人們的神。
關于“王”的故事便在這里戛然而止,宋從心盯著書頁上“萬民為身,我自為神”的句子,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就在這時,一聲清淡的聲音突然響起,嚇得宋從心猛然回神“師姐,你在做什么”
“啊”宋從心下意識地打了個哆嗦,卻又很快強自鎮定道,“咳,我我在看話本,我沒有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