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立項到成片前后花了九年的電影在業內傳出要內部試映的消息,不少人都托關系想去看試映,這片子在圈內可以說備受期待。
單從開機那天開始算時間,一直到殺青,這片子前后拍了六年還多兩個月。僅僅從漫長的拍攝時間來說,就足以引起大家的好奇,導演到底為什么能拍那么久
世界范圍內制作周期那么長的電影都是屈指可數,更多還是紀錄片,純藝術片還是在韓國,耗費那么長時間的作品,一個巴掌就數得過來。如今這個巴掌上,多了尹希諾的名字。
其實在電影拍到第五年的時候,圈內但凡跟尹希諾有點交情的導演,都找理由去她的片場圍觀過,想了解一下她到底在打磨什么巨作,都快達成十年磨一劍的成就了。去過片場的人面對沒去過的人好奇的詢問時,給出的答案都是,其實沒啥特別的,單純是尹導身體不好,再加上兼職作家的身份,所以才把進度拉得很慢。
沒去過的人對這話不是很信,尹希諾身體不好已經是大眾共識,但純粹是身體不好拍電影拍那么慢,大家不太能理解。關鍵是作家的身體不好是底子不好又不是得了什么重癥,該活動不是還活動么,還活動的很活躍呢。
自尹希諾以作家的身份出道起,就是業內最活躍的那一波人,出了名的高產。她每年至少有一部電影上映,多的時候同一年上了六部的情況都發生過,搞得作家協會差點在內部抗議,尹作家一個人占的市場份額就能超過四成,剩下那么多人分剩下的六成,這誰扛得住
業內對此類特殊人群一直有時代巨星的稱號,他們就是太陽別人只是星星,當旭日高升,群星必然暗淡。跟這樣的巨星身處同時代是很不幸的,會被她的光芒壓得喘不過氣來。
市場就那么大,每年片商們會籌備的大項目如年度項目通常只有一部,最多也就是兩部極限了。各家公司會盡可能砸更多的資源在年度項目上,一個項目搶奪了當年大部分的資源,在其他項目上的投資自然就少了。
當尹希諾成為業內身價最高的作家,也是作品最賣座的作家時,她就自動成為片商們組建年度項目里的首選項。只有沒辦法找她合作才另選他人的,沒有在她點頭后還會拒絕的。
影視圈是典型的贏家通吃的產業,有名的人會越來越有名,越有名圍繞在他身邊的資源就會越多,越多的資源會讓他獲利越多,最能賺錢的人也就會被資本包圍,形成一個單以本人來說絕對有利的正反饋事業線。
身為作家的尹希諾得到的正反饋已經多到她都淡然了,絕對的視錢財名利如糞土的淡然。可她跨行當導演的片子要舉辦試映會會了,尹導有點緊張。
不對,很緊張。
“不行。”
“為什么不行”
想去參加試映會的崔東勛不滿,“你要舉辦試映會不告訴我就算了,我都來問你了,你還說不行”
“就是不行。”尹希諾不樂意他來,“我壓根沒有要舉辦試映會,是李滄東老師非得說好不容易拍出來的得讓大家看看,才找了幾個人,就幾個你不在那幾個的范圍內,放棄吧,不會告訴你地點的。”
崔東勛一樂,“我知道地點,時間我都知道,我就是告訴你一聲我會去而已,你不讓我去,我非要去。”
“不可能,我換地方”